1948年11月24日,黄维命令十二兵团强渡浍河,随即陷入中野的袋形阵地,至11月25日凌晨,被围在宿县西南双堆集。

黄维兵团被围在双堆集后,蒋介石发现胡琏不在前线,于是立即电召其到南京商量,胡琏当时就提出,愿意飞赴双堆集协助黄维鼓舞士气。



12月1日,蒋介石命令空军派一架小飞机将胡琏送到双堆集,当时黄维命令手下在双堆集修建了一个简易的小机场用于飞机起降,据胡琏的胡敏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去接他,说这下好了,老军长回来了哈,大家士气一振。”

胡琏的到来确实令被围的黄维兵团士气大振,但对于接下来的战局,似乎并没有什么用处。

胡琏与黄维的关系,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他们两人是有矛盾的。不少的影视剧也都这么渲染。

最主要的一个矛盾点就是,黄维抢了胡琏本该是他的十二兵团司令官,胡琏一气之下借口奔丧回了老家,一直到后来黄维兵团被围在双堆集后,才又重新出山。

还有个流传特别广的故事。

双堆集战役中,黄维兵团全军覆没,黄维本人也被俘,胡琏侥幸从战场上逃脱后,在上海医院养伤,当时黄维的妻子蔡若曙曾上门讨要抚恤金,被胡琏破口大骂:

“全军都完蛋了,你还有脸要抚恤金?”



事实上,这个故事流传版本很多、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为,蔡若曙在上海医院见到了胡琏,胡琏热情的接待了她,还对他说:

“我们分头突围之时,装甲车上趴满了想要逃命的士兵,我当即就用机枪把那些士兵扫光了。培我心太软了,他不干,这怎么逃得出来?”

总而言之,不同文章中对以上故事均有不同的描述,也许大概率上全都做不得数。

黄维的女儿黄慧南唯一知道战场上的情况就是:

“胡琏把一辆最新型号的坦克给了黄维,没想到这辆经过改造的坦克出了故障,胡琏坐着旧坦克反而没事,跑了出来。”

也有人认为,胡琏之所以把一辆新的坦克让给黄维,而把旧的给自己,原因在于新坦克性能不稳定,很容易出故障,而旧坦克运行的时间比较长,性能稳定,跑起来不容易坏。

这种说法也纯属揣测,没有实际根据。

从各方面回忆文章来看,无论是黄维还是其子女的回忆中,都没有说过胡琏一句不是的话,也似乎从侧面印证,胡琏能从战场逃脱是偶然,黄维被俘同样是个偶然,不存在谁害谁的说法。



据胡琏的孙子胡敏越称,胡琏晚年热衷于拆字解字,似乎是有点迷信。

“闲时,他很喜欢拆字,经常拿一张纸,用笔写下双堆集的这个“堆”字和“集”字。“堆”字右边有个“隹”,“集”字上面也有个“隹”,他把两个“隹”写在纸上,说,“两个”就是“双”,“双”又是“双堆集”的第一个字,这就是“双双”。按照这个拆出来的意思,黄维是不应该被俘的,他跟黄维是应该“双双”返回南京的。”

也许在胡琏看来,黄维没能从战场逃出来,对他而言也是个很大的心结。

胡琏跟黄维都是陈诚“土木系”出身,黄维是黄埔一期,在“土木系”资历其实要比胡琏老。

说来也是个有意思的事儿,胡琏之所以到了陈诚的十一师,还是源于同乡关麟征的引荐,而关麟征与陈诚又很不对付。

陈诚任11师副师长兼31旅旅长时,罗致了大量的黄埔生到31旅,其中关麟征是31旅61团团长,胡琏则在其麾下任连长,而黄维当时在31旅已经出任了团长。

1929年,陈诚升任11师师长后,黄维被保送到陆大特别班深造。

等到黄维从陆大毕业回到11师后,已经出任31旅旅长。

胡琏不是陈诚罗致到11师的黄埔系军官,一开始不算受重视,但后来随陈诚11师参加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胡琏格外卖力,所以被陈诚认为是对11师有感情,于是在战后保举其升任营长。



1930年8月,陈诚升任18军军长,黄维出任11师31旅旅长,胡琏因受陈诚重视,准备调其出任14师营长,但胡琏不愿意去14师,甚至对陈诚说:

“我宁肯在十一师当兵,也不愿到其他部队当官,因为我爱十一师。”

淞沪会战结束以后,黄维任十八军67师师长,当时胡琏凭借战功升任67师199旅旅长。到1939年以后,黄维已经升任十八军军长,而胡琏只是十八军下辖11师副师长,等到胡琏出任十八军军长已经是1944年8月。

在很长一段时间,黄维一直就是胡琏的上司。

事实上也不难猜测,1948年8月,黄维出任十二兵团司令官,其实胡琏是没什么话说的,因为黄维资历确实比他要老,虽然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胡琏比黄维能干。

胡琏最多就是发发牢骚,因为他不能出任十二兵团司令官,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十二兵团是归白崇禧的华中剿总,而白崇禧又很不喜欢不太听话的胡琏导致的。

当时,十二兵团下辖部队中,除了十八军、十四军以及第十军外,85军是被生拉硬拽拉进去的,包括85军军长吴绍周自己都不愿意归十二兵团指挥,但在当时他只能妥协。

无奈,这是蒋介石中央军嫡系与李宗仁、白崇禧桂系之争造成的后果,其他人等级别太低,连说话的资格也没有。

就连黄维也认为,胡琏比他更适合出任十二兵团司令官,为此在赴任前还对蒋介石说:

“等我打过这一仗之后,我还要回去办我的军校,司令官还是胡琏同学来做。”



1948年12月1日,胡琏乘飞机抵达双堆集,十八军军师一级将领全都到机场去接,作为正牌的“土木系”出身的兵团司令,十八军老军长,对此也没有什么吃味,大家都聊得很开。

胡琏配合黄维指挥十二兵团,双方也从来没有闹过什么不愉快,后来胡琏要返回南京向蒋介石求援,黄维还劝他:

“就不要再回来送死了,你在南京,为我们催要粮弹,作用更大些。还说,你要照顾好阵亡弟兄们的家眷。”

1948年12月15日,中野、华野向被围的黄维兵团发起了总攻。

黄维一直坚持到晚上7时以后,才下令给各部队破坏电台、武器后突围,实际上就是各自逃命。

在突围的安排事项上,胡琏给了黄维一辆新坦克,自己用了一辆旧的,后来被人认为是故意栽害黄维,但这种说法未免太片面。



胡琏、黄维、吴绍周三人分别乘坐一辆坦克突围,胡琏和吴绍周把黄维夹在中间,实际上是起拱卫和保护的作用。

不过,胡琏万万没想到,他的坦克在过桥时,会把桥压坏,导致黄维不得不另寻突围的方向,后来坦克坏在半路上,更是天意使然。

1989年,黄维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2月15日,我们分头突围,我跟我的副司令胡琏各自坐上一辆战车跑的。跑了40多里了,我的坦克坏了,不会动了。我没法子了,下车一看,到处都是解放军,把我抓起来了,就做俘虏了。”

据说黄维被俘的地方距离他的兵团司令部所在的小马庄直线距离就只有两公里,可见在桥坏了以后,黄维一直就在原地兜圈子。

后来黄维得知自己被俘的地方叫“黄沟”时,还忍不住感慨:

“怪不得,怪不得,名字犯地名了,黄维栽到黄沟里头去了!”

双堆集战役后,有消息称说黄维“阵亡”了,把蔡若曙吓得够呛。

蔡若曙确实曾去上海探望过负伤的胡琏,据她回忆,胡琏当时对他很客气,并不是如传说的那样对他恶语相向。

同年年底,蔡若曙带着四个子女到了台湾,后来偶然听国民党第87军军长刘云翰(与黄维私教好,平津战役时因拒绝参与起义被放回)说,黄维没死,而是被俘了。

1950年,蔡若曙率众子女经香港回到大陆。

1975年,黄维获特赦。

对胡琏而言,双堆集一战一直是他心中难以言喻的痛楚,特别是十八军,胡琏任该军军长的时间很长,几乎可以说是一手带出来。当年他冒着风险去双堆集,目的也就是为了拉这支部队出泥潭。

胡琏暮年时接受采访,对当年双堆集战役时的情况还记忆犹新,并手绘了当年双堆集作战草图。



有意思的是,胡琏晚年谈及黄维,还一度称十分羡慕他。

据胡敏越回忆:

“他晚年经常说,有时候还是很羡慕黄维的,黄维可以去曾经打过仗的地方随便走走,随便看看。而他却去不了,现在的双堆集该是一片沃土啊,下面躺着多少人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主编《淮海战役史》的主编傅继俊重访当年战场遗址时惊奇的发现,麦地里横一道竖一道的战壕里,麦子的长势特别好,后来他问了当年亲历的老百姓才知道,当年双堆集一战打的格外惨烈,国民党军在处理遗体时,随手就丢进战壕里,撒上石灰,就地掩埋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