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英才辈出。关羽、周瑜、甘宁,都是令人记忆深刻的将领。他们的一生或辉煌,或坎坷,最终都走向了各自的结局。
关羽死于麦城,周瑜病逝巴丘,二人死后皆被称为将星陨落。
而甘宁,这位东吴的猛将,却在去世时发生了一件奇异之事——树上聚来数百只乌鸦,围绕其尸,久久不散。
这一幕,不仅让人惊讶,更引发后人议论纷纷,为何只有甘宁,能得此“天地异象”?他的死,到底有何不同?
甘宁不是猛将出身,但他活成了硬骨头
与关羽张飞这样的“义字当头”的将军不同,甘宁的起点其实不光彩。他年轻时是“江湖人”,带着一帮兄弟横行郡县,干的都是“在路上解决问题”的活——见人不顺眼,不客气;有钱商人走水路,不给面子就打劫。
当时人们送他一个外号:“锦帆贼”。不是因为他有多讲义气,而是他用丝绸作船帆,走哪儿都要戴着标志性的铃铛和羽饰。
人未到,声先来——张扬、嚣张,却让人心里发怵。
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人后来居然开始读书了。
据说那时甘宁看的是诸子百家,从《孙子兵法》到《论语》,都认真读。
有人问甘宁为什么突然转性,他只说了一句:“贼不是长久路,迟早要亡。”
有这份觉悟的人,往往比天生端坐书房的人更可怕。
甘宁有经验,有狠劲,也懂得改。
后来他先后投奔刘表、黄祖,都不得志。
在黄祖手下,甘宁曾亲手射杀孙权手下名将凌操,救了黄祖一命。可黄祖对他依旧冷漠,甚至对他下属动手挖人。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可能忍忍就过去了。但甘宁不。
甘宁找了黄祖部将苏飞说:“兄弟都散了,我再不走,迟早废了。”
苏飞是个识人之人,直接帮他安排“挂名出差”,让他能带人离开。
于是,甘宁过江投奔了孙权。
孙权刚开始也有疑虑,可周瑜和吕蒙都一口推荐。
特别是吕蒙说:“这人是个材料,不用可惜。”
于是孙权召见甘宁。甘宁也不含糊,张口就说:“主公若欲取荆州,杀黄祖是第一步。”
孙权听后大笑:“好,我就让你杀。”
同年,孙权出兵讨黄祖,甘宁身先士卒。
黄祖一败再败,被甘宁堵在江口,最终身首异处。
从此,甘宁再不是“锦帆贼”,而是东吴正式将军。
甘宁为何死后得异象?
甘宁一生立下的功劳不少,尤其在濡须夜袭曹操一战,他仅带百余人马深入敌营,搅得魏军几万人大乱。
事后孙权对左右感慨:“曹操有张辽,我有甘宁,不相上下。”
但甘宁也不是没有敌人。
早年射杀凌操,导致凌统对他恨之入骨。
甘宁多次提防,与凌统不见面。
直到后来吕蒙撮合,两人才算表面缓和。
但这些过节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甘宁是东吴将中少有的“实打实”猛将,不靠关系,不靠口才,靠的是一个“拼”字。
甘宁不是少年英才,不是朝廷出身,也没有一呼百应的文人粉丝。他起于微末,却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砍出一个位置。
在合肥之战时,甘宁身先士卒,被箭射中头部,忍痛撤至富池口。
甘宁没有像其他将军那样倒在指挥帐里,也没有来得及立遗嘱。甘宁只是选择了一棵树坐下,仰头望了望天。
这时候,天色阴沉。远处传来密集的翅膀声。
部下赶到时,看见的是这样一幕:
甘宁死坐树下,身披战甲,面色庄重。他的头盔还在,盔缨微微飘动。最醒目的是,他的头顶、身边、树上——全是乌鸦,密密麻麻,无声无息。仿佛这一片林子,只为他守夜。
乌鸦不动,兵士不敢靠近。
直到第二天拂晓,乌鸦缓缓飞走,士兵才敢上前收尸。
这并不是夸张的神话,而是当时真实流传的目击情节。
在那个时代,乌鸦并非“凶兆”的象征,而是古人眼中“肃静”和“告别”的神鸟。
只有敬重之人亡故,乌鸦才会成群送行。
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给这位战死途中、无人知晓的将军,献上最后的军礼。
不靠血统、不靠口才
我们回过头再看看周瑜和关羽的结局。
周瑜三十六岁病逝,死前忧心国事。他的病,许是操劳过度,也许是遗憾太多。
孙权为他设丧三日,不问政事。朝野上下一片哀悼。
关羽五十九岁被俘,斩首于临沮。
魏吴联军取胜后,将他头颅送往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
一个是谋略家,一个是万人敌。
甘宁不一样。他不是“臣中第一”,也不是“将中最勇”,但他的死法,偏偏让人记住。
他没有张扬地倒下,没有一群士兵围着送别,也没有主公亲来守灵。
只是坐下,一人、一树、一甲。
可越是如此,越让人难忘。
后人不敢忘,也不愿忘。
于是口耳相传,说树上来了乌鸦,说它们静静地、不叫、不飞,说它们是替东吴,为将军送最后一程。
这不是神异,是“人心”。
因为人们知道,这个一生从不炫耀的将军,最后也没打扰谁,连死都低调。
但世界记住了他。鸟为他守夜,人为他流泪。
这是他用一生换来的尊重。
结语
关羽死后称帝封神,周瑜死后立庙千秋。而甘宁,没有那么多名头,也没有成堆诗词来赞颂。但他有一样东西,最让人佩服。
他走得干净、安静、让人敬重。
生前,他放下锦帆,拿起军旗;死后,他放下刀戟,换来满树乌鸦相送。
这样的结局,不是巧合,是众人心中默许的“将军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