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按年龄,他还真有资格这么说。曹操与孙权的爸爸孙坚同岁。当年关东诸侯作壁上观,他二人奋然讨伐董卓,朝洛阳去时,都是三十七岁。孙策时年十七岁,孙权时年十岁。
曹操一路平北方,是靠着袁绍几个儿子内讧;平荆州,是刘琮请降。他不太看得起小一辈,所以劝降孙权时也傲慢得很,以为吓唬一下,孙权就服气了。然而孙权说曹操:老贼欲废汉自立很久啦,就是忌惮袁术、袁绍、吕布、刘表和我。如今这些都灭了,就我活着,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这段话仔细想来很可怕:曹操忌惮的群雄都死了,就剩下孙权一个,一般人难免会想“我也活不下去,不如降了吧”。孙权却决然奋起,“势不两立!”然后就是赤壁之战了。曹操南下步伐从此停顿,此前十年纵横无敌的神话戛然而止。
△曹操战场场景雕塑。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史家都说,孙权早年英明,割据江东;晚年残忍,导致内乱。其实英明与残忍,在孙权本为一体。孙权治理吴国,有点山大王作风:一方面对部下诸将关爱有加,体恤部将的父母妻儿,让甘宁、周泰等热血汉子为他搏命。另一方面,孙权自己好打猎,爱喝酒,性格开朗,甚至轻佻。他曾牵出头驴来,嘲讽诸葛瑾脸长,类似的事,实在不胜枚举。
创业艰难时,孙权确实英明果敢: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锐气英发,推心置腹。但涉及继承人时,孙权也下手狠辣,当时陆逊简直是被孙权气死的。决意对抗曹操时,孙权挥剑斩案;决意偷袭荆州时,孙权下手狠辣;要跟曹魏服软时,甘居魏国封的吴王之职;该称帝时,孙权也毫不辞让。
孙权对诸将好,确实能得人心:周泰为他受伤,他哭;陈武死了,他让妾殉葬;吕蒙生病,他祈祷请命;凌统家的孩子,他养着。他够热情,够活泼,爱开玩笑,喜怒情绪化,是个很有人味儿的君主。
孙权犯过许多错误,但他能自责。跟张昭吵架之后,他会上门去拜见,把张昭载于车中带回,亲自认错;用吕壹用错了,他会引咎自责;把陆逊气死了,他也会去跟陆抗哭说:我之前听了谗言,跟你父亲不和,真是对不起你。
孙权有豪爽的一面,但也有狡猾的一面。比如,赤壁之战、濡须之战时,跟曹操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可是到后来,关羽威震华夏,打得曹操要迁都,孙权又主动跟曹操表示:我去帮您打关羽好不好?后来还受封了曹丕的大魏吴王,甘心给曹丕打下手。
△影视中的孙权。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三国志》里,陈寿拿孙权比勾践。众所周知,勾践早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任用贤臣;成功之后,翻脸无情,将功臣文种赐死,可谓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刻薄寡恩之人。孙权确也有点这样子。看孙权早年,对张昭、鲁肃和陆逊的恩遇,联想到他晚年跟张昭的矛盾、对鲁肃的便宜话、气死陆逊,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孙权不失为英杰,但着实不算是个仁德的君主。他的早年英明和晚年刻薄,其实是一体两面。
但东吴也确实复杂:孙策死后,周瑜与鲁肃的军方,很希望东吴就此割据;而张昭和东吴其他大族,所谓顾张朱陆,是不排斥和东汉朝廷合作的。孙权必须靠张昭他们维持统治,但又很依靠周瑜跟鲁肃的军略。赤壁之战前,张昭们主降,周瑜和鲁肃主战。孙权要迟疑很久,才断然主战。
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去世,孙权继续任用鲁肃,同时扶植吕蒙、周泰、甘宁、凌统、潘璋这些年轻将领,取代周瑜、黄盖、程普、韩当这上一代将领。然后就用这拨人对抗曹操,攻下了荆州。攻下荆州后,吕蒙死了,孙权又被迫开始用陆逊这些东吴本土人士了。后来孙权登基称帝后不用张昭做宰相,包括在自己的继承人问题的选择上,都还是孙权在尽力与江东大族互斗,保持孙家的绝对权力。
△影视中的张昭。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曹操征定四方,扫荡诸侯,当然很能打,但他起码有三个对头军阀,是被手下人哄着投降的。南阳张绣,是被手下贾诩劝着投降曹操的;荆州刘琮,是被手下蔡氏一家劝着投降曹操的;汉中张鲁,是被手下谋士阎圃劝着投降曹操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令的不是孙权、张绣、刘表、张鲁这些诸侯,而是他们手下的人。
曹操要打东吴时,张昭和他为首的部分人就主张投降,也是这个意思。后来孙权下决心抵抗曹操时,跟张昭吵架说:吴国士人,进宫拜我,出门就拜你,我也算给你面子了!说明张昭地位确实高,但孙权到底是压住了所有人。
曹操最后搞不定刘备和孙权,刘备是手下没什么士族,都是些游侠,所以没人会劝说刘备投降曹操;孙权手下有过要投降的,但被孙权用各种手段控制住了。这才天下三分。
所以孙权做的一切事情,从早年的英明到晚年的残忍,说到底,都是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服务的。曹操也知道年纪轻轻的孙权,统合东吴并不容易,所以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