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没有谋反之心,曹魏郎中、著名史学家鱼豢锁柱《魏略》给出了明确答案:“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鱼豢与诸葛亮算是同时代人,陈寿跟诸葛亮有些私仇,所以鱼豢那八十卷、八百万字的纪传体史书《魏略》更详实,我们细看相关史料,也会发现还是鱼豢的记载更为合理:以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和大公无私,他自知不起,一定会把兵权交给魏延,而不可能交给其他任何人。
诸葛亮新亡,刘禅六神无主,但也没有直接下令捕杀魏延:“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诛杀魏延绝不是蜀汉孝慜皇帝刘禅的旨意,而是杨仪自作主张:“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杨仪只是长史加绥军将军,军职可能还不如马岱高,他凭什么命令马岱斩杀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
当时除了诸葛亮,前线官爵最高、军权最大就是魏延,诸葛亮要杀魏延,也得先请示刘禅,杨仪以丞相大秘的身份先斩后奏,这已经有朝纲混乱的苗头了。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黄忠没有与关羽战长沙,韩玄是主动投降刘备而没有被魏延斩杀,魏延在入川之前的身份是刘备“部曲”——所谓“部曲”,就是东汉末年比较流行的私兵家丁或家将,刘备对魏延是极为亲近和信任的:赵云是刘备集团首任牙门将军,赵云晋升翊军将军,魏延接班当了牙门将军。
牙门将军应该由什么人来当,其职责是什么,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常伴主公左右,参赞军谋,并代为主公统领亲兵,外军征伐时,牙门将军留守中央,主公亲自征伐时,牙门将军负责统领亲兵作战。
魏延不但深受刘备信任,而且表现一定很突出,所以刘备取得汉中之后,没有交给张飞而是交给了魏延,弄得张飞空欢喜了一场——张飞很有大局观,跟魏延的关系应该也很铁,所以并没有生气:“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一军尽惊,张飞却没有抱怨,我们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张飞确实大度可敬,同时还能看出魏延在刘备心目中,重要性已经仅次于关羽,几乎与张飞持平:当时刘备有了三块地盘,西川自己坐镇,荆州由关羽代理荆州牧(董督荆州事),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顶在了对抗曹魏的另一条最前线。
正史中的诸葛亮并没有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不但不想杀魏延,甚至还对他百般回护:“亮深惜杨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魏延像关羽一样善待士卒,跟同僚的关系都不太好,而这恰好是上级喜欢的特性:这类人只忠于主上,绝没有结党作乱的念头——魏延就是个可以信赖的“孤臣”。
很多人都知道蜀汉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三大军师,对魏延这位“前军师”了解不多,实际上魏延在伐魏大军中的地位,基本相当于参谋长兼副总司令或集团军司令,也可以说是只在诸葛亮之下、数万兵将之上。
诸葛亮的人品是不容置疑的,他从大局着眼,也不可能背着魏延开小会——诸葛亮病重的时候,魏延就在军中,这么重要的会议,诸葛亮怎么可能不让他参加?
陈寿跟诸葛亮有些私怨,所以这段描述完全是拐着弯替魏延辩白,顺便抹黑一下诸葛亮:“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长史是秘书长之一(当时丞相长史不止杨仪一人),司马是军法官,护军是督察官,杨仪、费祎、姜维都不是实权大将,诸葛亮绝不会让他们去指挥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
陈寿自相矛盾的记载不可全信,但不管是陈寿还是鱼豢,都说魏延没有谋反之心,真正脑后有反骨的是杨仪而不是魏延,杨仪曾经的“同谋”举报并查实了的杨仪悖逆之言:“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杨仪追悔莫及,说明他在诸葛亮薨逝的时候,曾经动过叛变的念头,而举报他的人,就是曾经一口咬定魏延叛乱的费祎。
魏延谋反,是费祎说的,杨仪狂悖,也是费祎举报的,费祎之所以能一举报一个准儿,是因为他跟魏延杨仪的关系都很好:“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看《三国志》卷四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和卷四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我们似乎可以认为魏延的“前军师”那个“前”字是后加上去的,跟费祎后来担任的“后军师”一样,都是为了区分先后顺序,他们受封的正式官职,都是“军师”,所以费祎传记中的魏延是“军师”,而不是“前军师”,费祎是“后军师”而不是“军师”。
魏延被杀,杨仪“自尽”,费祎得到的回报,就是在蒋琬之后,成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还跟刘禅“亲上加亲”:“恭尚公主(费祎次子费恭娶了刘禅的女儿),祎长女配太子璿为妃。”
如果魏延尚在,那么大将军、大司马职位就轮不到蒋琬、费祎、姜维,所以按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刘备最后的大将魏延,实际是杨仪与这三位新贵合谋弄死的,而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就是先举报魏延后举报杨仪的费祎。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的朝堂,军权与相权不能落于一人之手,因为这样的话就会出现王莽、曹操、司马懿一样的权臣。
魏延死后,军政大权先后由文官蒋琬费祎掌握,这是很诡异的事情:蒋琬费祎为大将军、大司马,他们会治军、会打仗吗?
文官搞政治在行,武行出身的魏延,肯定玩儿不过这帮眼珠子一转就是一条毒计的文官。
赵云初出祁山功大于过,贬为镇军将军后再也没官复原职,刘备的发小刘琰先死了,刘备的部曲魏延也死了,只有一个廖化一直活到蜀汉灭亡。这时候我们就不能不遗憾地想到:如果魏延接替赵云的位置,一直坐镇成都,邓艾偷渡阴平兵临城下,朝堂上还会是一片投降之声吗?以魏延的能力,能否将原来疲敝的邓艾一举全歼?
魏延是不是真谋反,陈寿和鱼豢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只是想掌握兵权,最后却被一帮文官弄死了——魏延会不会写字都是个问题,跟杨仪蒋琬费祎打笔墨官司,那还不得输掉老命?
不管怎么说,“魏延谋反”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魏延做事有欠考虑的地方,但要说他有心背叛刘备刘禅,估计一百个读者会有九十九个不相信,于是留给读者诸君最后的问题也就出来了:在您看来,魏延是不是被文官集团联合姜维谋害?如果魏延没被坑死,他在蜀汉会担任何职?有魏延在的蜀汉,是不是能多支撑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