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 剧照
在国人的文化记忆当里,“扶不起的阿斗”已然成为用以形容愚钝之人的固化标签了。然而,当我们回溯真实的历史时,就会发现刘禅的形象绝非仅仅用“昏君”二字便能简单涵盖的,而是复杂得多。
他的童年没有金戈铁马的英雄叙事,只有颠沛流离的生存考验。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追击刘备,,那时刘备丢下妻子先突围,多亏赵云去搭救,这才保住了他性命。
赵云
五岁之时,刘禅被继母孙夫人(孙权之妹)裹挟着准备带回东吴当质子,好在有赵云、张飞拦截追回。这段经历让他打小就知道了权力斗争有多残酷。在刘备入川前,他跟着父亲在荆州孙权势力范围内生活了十余年,周围充斥着东吴将领的傲慢与威胁。这种环境让他对“示弱求生”有着深刻理解。
对比同时期的曹丕(18岁继位即掌实权)和孙权(26岁接手江东基业),刘禅17岁登基时面对的,是一个随时可能崩塌的政权。
蜀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战略上的先天不具备优势:
汉中虽号称天险,然而曹操早已迁走当地人口、焚毁粮仓,遗留下来的汉中盆地死一般的寂静。诸葛亮北伐必须翻越秦岭,其运粮所需成本是曹魏的十倍之多。
公元221年时,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动战争,也是他临死前的最后一战,这场看似"为关羽复仇"的战争,实际上将国家推向了无尽深渊:
荆州地理位置
刘备亲自带着五万的主力部队东征,没想到仅仅一战就被陆逊用火攻的办法把营地连烧七百里,差不多全军都玩完了。这支军队里有刘备从荆州带出来的核心团队,他们一死,就表示蜀汉没了能和曹魏对着干的本钱。
夷陵在长江三峡东口地带,是连接益州和荆州的关键地方。这场仗打完后,蜀汉不光没了荆州北境江汉平原这个重要的“粮仓”,连长江水运的通道也没了。
江汉平原地形
此时反观曹魏占据中原核心区,人口占三国总和70%,能同时维持西线对蜀、东线对吴的战争、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蜀汉有的只是“汉室正裔”的道德空壳,但却得扛起兴复汉室的道德担子!
汉中盆地虽是入蜀咽喉,但四面环山的地理结构反而成为最致命缺陷。就连基础的粮草都需翻山越岭来运输,如此这般的效率远远比不上曹魏骑兵的迅疾。司马懿曾加以嘲讽:“蜀道艰难险阻,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粮草接济不上,十日之内必定撤退。”
蜀道难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蜀汉不仅丢失了荆州,就连长江水道也一并失去了。其后,诸葛亮研制出“木牛流马”用以运输粮草,不过这相较于水运,成本可要高出好几倍呢。
更要命的是,丢了这个地方,蜀汉就没法实现“跨荆益争天下”的战略想法了,东吴在江陵弄了铁索防线后,连长江都冲不过去。
为了弥补荆州的损失,才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开发南中的故事。但当时云贵山深林密的大荒原难以屯田,运输物资需穿越现代人都谈之色变的哀牢山。
哀牢山
在诸葛亮辅政的那段时间,刘禅全面搞起了放权的办法,为的是躲开权力争斗的麻烦;诸葛亮去世以后,他把丞相制度废除了,还将权力拆分给蒋琬、费祎,这样既接着用原来定好的政策,又能防止有权重之人太蛮横乱政。这就让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还稳稳当当运行了 29 年。
其二刘禅曾多次减免蜀地老百姓的税收。《三国志》记载当时百姓生活"男女布野,余粮栖亩"。直到灭亡时,百姓都没有遭到军队屠掠,这在三国乱世中是极为罕见的。
刘禅的悲剧在于,他生在儒家正统观念最强烈的时代:
即便姜维北伐致使国力耗尽,他依旧需要维持北伐的名义。倘若公然反对,便会被士族扣上“背弃汉室”的大帽子。“汉曹不两立”的思想始终紧紧地束缚着他。
司马昭灭蜀之后,有意将他塑造为愚笨之人,为的是彰显曹魏代汉的正当性。诸如陈寿(蜀汉史官)在《三国志》中也只得迎合主流的叙述。
然而,抛开道德层面,刘禅的抉择暗含着现实的理性:当邓艾兵临城下之际,蜀汉的精锐部队已随姜维北伐而去,成都的守军不足万人。
垂死抵抗或许会致使玉石俱焚的结局,选择投降反而能够护百姓周全。
他选择投降并舍弃基业,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或许是最为理想的解决办法!司马昭试探时,他选择用“乐不思蜀”来消除杀心。这种装傻与其说是懦弱,倒不如说是无奈之举;
当时曹魏考虑到倘若杀了他,或许会引发蜀地民众的反抗。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还封公赐田,最终65岁寿终正寝,这在亡国皇帝当中独一无二,由此可见其不具有威胁性得到公认。
最终我想说,他只是个被时代推着往前赶的普通人罢了。汉室正统的道义空壳在绝对实力差距面前并无毛用,刘禅的隐忍与妥协是真正的务实利民。这个在位41年、经历蜀汉兴衰全程的亡国之君,才是三国乱世中最懂得生存之道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