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是三国时期的割据政权之一,也是汉室宗亲刘备力图延续汉祚的一次努力,也称“季汉”,由汉昭烈帝刘备于公元221年建立,公元263年刘禅向魏军投降后灭亡,共享国43年,那么这43年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221年 刘备称帝
时间:公元221年四月
对象:刘备
事件:刘备在曹丕篡汉的次年,于成都武担之南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并设立百官,以诸葛亮为丞相,总理朝政。
影响:明确树立起延续汉室的旗帜,极大地振奋了长期追随刘备的势力,增强了蜀地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构建起与曹魏公然对立的政治格局,正式形成三国鼎立中蜀汉一方的政权架构。
221年 刘备伐吴
时间:公元221年七月
对象:刘备
事件:刘备御驾亲征,以替关羽报仇为旗号,挥师东进讨伐东吴。出征前夕,张飞在阆中筹备会师时,被麾下将领张达、范强刺杀,其首级被献予东吴,加深了蜀汉集团对东吴的仇恨。
影响: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双方兵戎相见。蜀汉倾举国之力投入战争,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为军事服务,国内局势因战争动员变得紧张。
222年 夷陵驻军
时间:公元222年正月
对象:蜀军
事件:蜀汉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率领水军屯驻夷陵,成功占领长江两岸区域。刘备则亲率主力从秭归出发,向夷陵进军,沿途扎营,连营绵延数百里。
影响:蜀汉军队初期进军顺利,占据战略要地,士气高昂,对东吴形成强大压迫之势。但战线过度拉长,兵力分散,为之后的军事失利埋下隐患。
222年 夷陵之败
时间:公元222年六月
对象:蜀军
事件:东吴大将陆逊采用火攻奇策,在夷陵一带火烧蜀军连营。蜀军瞬间大乱,很快溃败,众多将领如冯习、张南等战死沙场,刘备仅率残部狼狈退至永安。
影响:蜀汉遭受毁灭性打击,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多年积攒的军事力量严重受损,国家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恢复,对东吴的战略态势从主动进攻急剧转为被动防守。
223年 白帝城托孤
时间:公元223年三月
对象:刘备
事件: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紧急召见诸葛亮。诸葛亮携太子刘禅日夜兼程,赶到白帝城。刘备躺在病榻上,对诸葛亮说下了临终遗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随后刘备下诏敕令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并任命尚书令李严为副手辅助朝政。
影响:蜀汉政权实现权力交接。诸葛亮掌控军政大权,开始以其为主导的辅政时期,着手恢复蜀汉国力、稳定内外局势,延续汉祚。
223年 刘禅继位
时间:公元223年五月
对象:刘禅
事件:公元223年四月蜀汉昭烈帝刘备驾崩,次月太子刘禅于成都正式登基称帝,尊奉吴皇后为皇太后,随即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为“建兴”。
影响:蜀汉政权完成平稳过渡,但刘禅初登皇位,缺乏治国能力,由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诸葛亮设立丞相府,下设长史、司马、参军等官职,形成高效行政机构,并建立独立军事指挥系统和财政管理体系,确保国家政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
225年 诸葛亮南征
时间:公元225年
对象:诸葛亮
事件:经过两年休养生息,蜀汉国力有所恢复。在此背景下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矛头直指雍闿、孟获等发起叛乱的南方势力。在作战过程中,诸葛亮秉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七擒七纵,最终成功平定南中四郡。
影响:彻底稳固蜀汉后方,消除了南方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获取了南中地区丰富的物资、兵源,强化了蜀汉对南方的管控力度,为后续北伐行动奠定坚实基础。
227年 诸葛亮进驻汉中
时间:公元227年
对象:诸葛亮
事件:诸葛亮向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北伐决心。随后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屯兵于沔阳,积极筹备北伐事宜。
影响:蜀汉将国家战略重心全面转向对曹魏的进攻,调动大量军事力量,全国进入战时状态,此举彰显了诸葛亮恢复汉室的坚定信念。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时间:公元228年春
对象:诸葛亮
事件: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蜀军从祁山出发,进犯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响应,归附蜀汉,一时间关中地区震动。可惜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痛失街亭要地,诸葛亮只得挥泪斩马谡,率军退回汉中。
影响:北伐初期的胜利极大振奋了蜀汉士气,但街亭之失致使大好局面功亏一篑。此次失败虽打击了蜀汉士气,却也让曹魏重新审视蜀汉北伐的威胁。
228年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时间:公元228年冬
对象:诸葛亮
事件: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率军出散关,包围陈仓城。然而由于粮草供应难以为继,在围城二十余日后不得不退还汉中。
影响:尽管未能达成预期战略目标,但此次北伐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曹魏西部的军事力量,干扰了曹魏的军事部署。
229年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时间:公元229年
对象:诸葛亮
事件:诸葛亮发动第三次北伐,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曹魏将领郭淮率兵来援,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畏惧诸葛亮,随即退兵,蜀汉成功占领武都、阴平二郡。
影响:蜀汉领土得以扩张,在西北方向的战略纵深得到有效增强,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蜀汉军队的士气。
230年 蜀汉抵御曹魏进攻
时间:公元230年
对象:诸葛亮
事件:曹魏不堪蜀汉屡次进犯,主动派遣曹真、司马懿等多路大军进攻汉中。但因天降大雨,道路被冲毁断绝,曹军无奈撤退。诸葛亮趁机派魏延、吴懿西进羌中地区,在阳溪一带大破曹魏。
影响:成功抵御了曹魏大规模进攻,并借助魏延等人的胜利极大提升了蜀汉军威,进一步巩固了蜀汉在汉中地区的防御体系。
231年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
时间:公元231年
对象:诸葛亮
事件:诸葛亮发动第四次北伐,再次兵出祁山,采用木牛流马运输粮草。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司马懿采取龟缩战略,坚守不出。最后蜀军因粮草耗尽而被迫撤退,诸葛亮退兵途中在木门道设下伏兵,成功射杀曹魏名将张郃。
影响:对曹魏西线军事力量造成沉重打击。
234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时间:公元234年
对象:诸葛亮
事件:诸葛亮发动第五次北伐,兵出斜谷道,在渭滨地区屯田,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姜维等人秘不发丧,率军缓缓退回汉中。
影响:蜀汉北伐事业遭受重创,失去核心领导者。此后蜀汉战略上由攻转守,内部面临权力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234年 蒋琬主政
时间:公元234年-公元244年
对象:蒋琬
事件:诸葛亮病逝后蒋琬接替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公元238年刘禅命蒋琬开府,蒋琬设立大将军府,总揽蜀汉军政,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公元244年蒋琬因病辞政事,退出了蜀汉政治核心舞台。
影响:使蜀汉在历经多次北伐消耗后,赢得宝贵时间恢复国力,稳定了内部局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汉对曹魏的军事威慑力。
238年 姜维第一次北伐
时间:公元238年
对象:姜维
事件: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以汉中为大本营,率偏师出陇右,与魏军在南安陷入相持。
影响:虽未打破僵局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延续了蜀汉北伐曹魏的战略,为后续北伐行动积累了实战经验。
240年 姜维第二次北伐
时间:公元240年
对象:姜维
事件:姜维独自率军攻打陇西,意图在曹魏西部防线打开缺口。然而魏将郭淮迅速进军强中,对姜维军队形成压迫之势。姜维权衡局势后选择退军。
影响:此次失利使蜀汉在陇西方向的扩张计划受阻,未能实现预期战略目标,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蜀汉军队的士气,也让曹魏更加重视对陇西地区的防御。
244年 费祎主政
时间:公元244年-公元253年
对象:费祎
事件:蒋琬因病辞任后,费祎接替其成为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全面主持蜀汉军政事务。费祎深刻认识到蜀汉经诸葛亮多次北伐及蒋琬前期筹备军事行动,国力损耗严重。于是削减军事行动,着力恢复经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百姓负担。同时维系与东吴联盟,稳定外部局势,调和朝堂关系。
影响:蜀汉经济逐步复苏,百姓生活安定,外部联盟稳固,朝堂平稳。但此举限制了姜维等主战派的军事行动,使蜀汉对曹魏长期处于守势,可能错失了部分战机。
247年 姜维第三次北伐
时间:公元247年
对象:姜维
事件:雍州、凉州等地的羌胡族人不满曹魏统治,纷纷背魏降蜀。姜维敏锐捕捉到战机,率兵出陇右接应。在洮西与魏军展开大战,期间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归降姜维,姜维将他们顺利迁至蜀境。
影响:成功收纳部分羌胡部落,扩充了蜀汉的人口基数,增强了国力,加强了蜀汉与羌胡的联系。
249年 姜维第四次北伐
时间:公元249年
对象:姜维
事件:曹魏发生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爽,曹魏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姜维认为有机可乘,便率军出祁山,围攻南安。但曹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救援,成功解南安之围,姜维无奈退兵。
影响:对曹魏边境造成军事压力,让曹魏意识到蜀汉北伐威胁始终存在。
250年 姜维第五次北伐
时间:公元250年
对象:姜维
事件:姜维以羌胡为辅助力量,再次出兵陇右,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军队在洮西地区展开激烈交锋,最终战成平手。姜维随后攻打曹魏西平,然而未能攻克,但俘获了曹魏中郎将郭修,随后便率军还朝。
影响:消耗了双方大量兵力与物资,虽未能打破僵持局面,但俘获郭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蜀汉士气。
253年 费祎遇刺
时间:公元253年正月初一
对象:费祎
事件:费祎在汉寿举办岁首大会,在宴会中欢饮沉醉,放下了防备,不幸被曹魏降将郭修刺杀身亡。
影响:蜀汉政治格局受到强烈冲击,姜维开始掌握更大的军事权力,蜀汉军事政策也逐渐发生转变。
253年 姜维第六次北伐
时间:公元253年
对象:姜维
事件: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得以掌握更多军政权力,开始主导北伐行动。同年吴太傅诸葛恪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抓住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包围南安,但久攻不克,及至军粮耗尽,无奈撤围退走。
影响:这是姜维首次大规模独立指挥北伐,虽未成功,但展现出其积极进取的决心,也引发蜀汉内部对北伐战略的进一步探讨。
254年 姜维第七次北伐
时间:公元254年
对象:姜维
事件: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局势混乱。姜维趁机进军陇西,狄道县守将李简密向蜀汉请降,姜维顺利占据狄道。之后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将徐质反击,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率军赶到后凭借出色的指挥击败魏军,斩杀徐质。魏军撤退后,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临洮等县,并将河关、临洮、狄道三县百姓迁回蜀地,之后率军撤回。
影响:增强了蜀汉在陇西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曹魏士气,提升了姜维在蜀汉军中威望。
255年 姜维第八次北伐
时间:公元255年
对象:姜维
事件:曹魏权臣司马师病逝,司马昭初掌大权,局势动荡。姜维趁机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率数万人出兵狄道。曹魏雍州刺史王经轻视姜维,仓促应战。姜维指挥蜀军大破王经,王经仅率万余人逃入狄道城,蜀军乘胜包围狄道。但因曹魏援军赶到,最终未能攻克狄道
影响:给予曹魏雍州军事力量沉重打击,极大提升了蜀汉军队的士气与威望,令曹魏震动。但因曹魏后续援军赶到,姜维未能彻底占领狄道,错失扩大战果的绝佳机会。
256年 姜维第九次北伐
时间:公元256年
对象:姜维
事件:公元256年正月,姜维被刘禅任命为大将军,掌握更大军事权力。同年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共同伐魏。但胡济失期未至,导致姜维在段谷被曹魏邓艾击败,蜀军死伤众多,遭受重创。
影响:蜀汉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姜维声望受损并自请贬职,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有所激化。
257年 姜维第十次北伐
时间:公元257年
对象:姜维
事件: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马昭,并选择归附东吴。姜维趁机率大军出骆谷,进驻芒水,与曹魏司马望、邓艾对峙。诸葛诞兵败后,姜维无奈退兵。
影响:虽然此次北伐姜维未与魏军主力发生大规模战斗,但成功牵制了曹魏部分兵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诸葛诞的压力,维系了吴蜀联盟的战略呼应。
262年 姜维第十一次北伐
时间:公元262年
对象:姜维
事件:姜维最后一次北伐,率军入侵洮阳。魏征西将军邓艾率兵迎战,并在洮阳以东的侯和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交战后蜀军大败,姜维只得退往沓中。
影响: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进程。
263年 刘禅投降
时间:公元263年
对象:刘禅
事件:曹魏权臣司马昭为了建立军功以巩固自身地位,决意发动大规模伐蜀行动。他派钟会率主力十余万大军直逼汉中,又命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突袭蜀汉后方。钟会大军一路进展顺利,迅速攻克汉中诸多关隘,姜维虽奋力抵抗,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邓艾则穿越荒无人烟之地,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江油关,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邓艾乘胜进军,在绵竹与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展开激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此时成都城内人心惶惶,兵力空虚,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极力劝说下,最终决定放弃抵抗,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双手,携带棺材,出城向邓艾投降。
影响:三国鼎立局面被打破,蜀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中原地区的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
263年 一计害三贤
时间:公元263年
对象:姜维、钟会、邓艾
事件:蜀汉灭亡后,姜维心怀复国之志,假意投降钟会。他深知钟会对司马昭权力的觊觎之心,便利用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向钟会进谗言,诬陷邓艾有谋反之意。钟会本就嫉妒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的赫赫战功,又对自身权势有着极大野心,于是与姜维合谋,向司马昭密报邓艾谋反。司马昭信以为真,下令将邓艾父子用囚车押回洛阳。邓艾在途中被田续所杀,一代名将含冤而死。之后钟会在姜维怂恿下,企图据蜀地自立为王,他扣押魏军将领,准备举兵反叛司马昭。然而钟会的部下们不愿跟随他叛乱,最终钟会和姜维在这场内乱中被乱军所杀。
影响:姜维此计致使邓艾与钟会丧命,不仅让曹魏痛失良将,还打乱了曹魏在蜀地的军事部署,给曹魏后续治理蜀地增添了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