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下祭忠魂

张忠仁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我带着女儿来到剑门关,这座雄关在迷蒙的雨雾中更显庄严肃穆。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剑门关自古便是天下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名流传千古。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大小战事。如今伫立关楼下,侧耳倾听,仿佛还能听见往昔岁月里的金戈铁马之声在山峦间回荡。眼前不由浮现出红四方面军攻克剑门关的英勇画卷。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图源:广元文旅微博)

那是1935年4月2日凌晨,天还未亮,剑门关战斗悄然打响。黎明前的黑暗笼罩大地,红军战士早已整装待发。他们衣衫虽旧,却整洁干净;军装虽有补丁,但掩不住眼中坚定的目光。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对革命胜利的渴望,这份炽热信念足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军号吹响,红军如雄狮猛虎般展开攻势。红三十一军93师主力从五里坡向主峰杀去,红三十军88师则从南侧仰攻,迫击炮在敌群中炸出朵朵黑烟。剑门关山势险峻,赤壁丹崖倚天而立,狭窄的通道上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辛。战士们手脚并用,岩石上留下血迹斑斑的痕迹。偶尔有人因脚下打滑摔倒,稍作停留后又咬紧牙关继续攀登。因为他们知道,夺取剑门关,迎接党中央,开辟革命新道路是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站在关前,望远镜里川军碉堡群如同恶犬蹲踞在陡峭的营盘嘴主峰,机枪巢与堑壕交织成死亡网络。此时红军已完成东、西、南三面合围,7名化装成川军的突击队员正沿着诸王山西侧的梯子岩攀援而上。他们腰缠缴获的川军旗帜,刺刀在晨雾中泛着寒光。

随着一声闷响,关楼方向腾起硝烟——突击队员徐元培带领的小分队趁敌不备,用手榴弹炸开岗哨,冲入关楼。川军士兵还在牌桌上昏睡,便被缴了械。红军迅速关闭铁门,轻重机枪对准关外隘口,截断了守敌退路。

然而川军团长杨倬云凭借“鸡蛋形”集团工事负隅顽抗。敌人的重炮轰鸣,如巨兽苏醒般肆虐。炮弹在红军队伍中炸裂,硝烟弥漫,山石飞溅。但战士们并未慌乱,迅速寻找掩体躲避。短暂停顿后又毫不犹豫地继续冲锋。“打!”指挥员一声令下,红军战士奋起还击。枪炮声此起彼伏,喊杀声震彻山谷,整个战场陷入一片沸腾。红军两次冲锋均被压退,2营政委鲍英胸部中弹仍投掷最后一枚手榴弹,鲜血染红了冲锋道路。

王树声将指挥所前移至距敌300米处亲自督战。关键时刻,红军的迫击炮发挥了巨大作用。战士们全神贯注,精确计算射程与角度,一枚枚炮弹精准落入敌阵,敌人顿时乱作一团,防线开始动摇。但敌人并未轻易放弃,趁着硝烟掩护纠集力量发起反扑。红军战士抓着藤蔓、踩着碎石跃出战壕迎敌冲去。刺刀相交,火花四溅,一场激烈的肉搏战就此展开。战士们高喊着“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口号,在刀光剑影中奋勇拼杀,其决绝与勇敢让战场也为之震撼。

至下午4时,战斗结束。剑门关崖壁上弹痕密布,战壕里横陈着川军尸体,杨倬云坠崖身亡。这场血战中,红军击溃守敌2个团,全歼1个团,打破了“剑门自古无人破”的神话。攻克关隘后,红军乘胜西进,控制了嘉陵江以西400里区域,数千青年踊跃参军,为北上会师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战被誉为红四方面军川陕根据地五大经典战役之一,谱写了红军战争史上“进攻战”的辉煌篇章,其奇袭关楼、迂回包抄的战术至今仍被载入军事教材,成为山地攻坚战的典范。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图源:广元文旅微博)

手捧一束菊花,我和女儿对着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默哀鞠躬。“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将这份精神化为前进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景区讲解员的话语萦绕耳边。

是啊,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站在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下,肩头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以先烈为镜,把对英雄的缅怀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豪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辉煌答卷。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忠仁(剑阁县党史和地方志事务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