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进行大授衔,不过在授衔之前,还需要对那些在战争期间做出巨大贡献的将领进行评衔,这可是一项大工程,负责这个工作得就是罗荣桓。然而在评衔的过程中,罗帅却遇到了让他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在下级军官的军衔评定中,不少的老红军军衔是比较低的。根据数据显示,当时有三千多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曾在部队里担任过得职务,就是班长或者是连长,排长。
而这么一看,这些人就只能授予尉级军衔,可是这与他们曾经做的贡献是有点不匹配的,多少让人觉得低了些,于是罗荣桓就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毛主席,而毛主席立刻下命令,说红军不下校。那么毛主席为啥要做出这样的命令呢?其实从长征的经历中就可以找出答案。说实在的能够坚持走完长征的红军,都是受人敬仰的英雄,为啥这么说呢?只要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就明白这句话的含金量了。
红一方面军是从瑞金开始长征的,当时这支部队总数是8.6万人。可是在1934年10月湘江战役之后,红一方面军直接折损五万人,最后部队剩下的不到三万人。1935年2月红,军来到扎西休整,兵员也得到了一些补充,人数有3.7万。
不过红军继续向北行军,在同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时,一方面军也就只有两万人了,不过在之后的腊子口战斗,向陕北的吴起镇出发,经过一年之后,该方面军也就只有7000多人。这同之前出发时的部队人数相比,可是只剩下了10%。不过还有一点是需要提及的,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也解放了一些地方,并且途中也有兵员增加,总的来说参与长征的红军人数应该是十万左右,可是在到达陕北后,就只剩下6%到7%左右的兵力了。
既然红一方面军长征时面临这么多的困难,红四方面军遇到的困难就更多了,因为这支部队长征时间更早,1932年在鄂豫皖同敌人浴血奋战之后,该部队就向陕北转战,1935年5月四方面军长征开始,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经历了惨烈的西征,当时人数有八万,可是经历了这场战斗后,只有不到一万人,可以说这场战斗是比较惨烈的,而且人员折损也是相当大。
而红军在长征中之所以会折损这么严重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敌人的力量太强,我军实力不足,当时蒋介石想要将红军全部消灭可是下了血本的。不仅派出了国军的主力干将,中途还有地方军阀部队的为难,再加上薛岳带兵紧追不舍,甚至他都跟着红军走完全程,可见敌人是多么的坚持不懈,而这样我军也就不得不同敌人进行战斗,期间自然是有很大的伤亡。再就是长征途中,红军对地理环境不熟悉。其实这个对于红军来说困难最大,毕竟红军过草地,翻雪山,都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也就导致非战斗减员很大,从而减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在结束长征之后,活下来的红军却还要应对接下来的抗日战争还有解放战争,他们身上的担子依旧不轻。而且在平型关战役中,虽然我军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可是这都是老红军用命换来的,彭老总在看到前线战报的时候都流下眼泪,说这都是老红军啊,之后不能这么打了。
建国后的抗美援朝,这些老红军再次上了战场,他们的牺牲换来国家的和平,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么多,又怎么是一个军衔就能够概括的。所以毛主席才会说红军不下校,这也是对老红军曾经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