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孩子一个劲沉浸游戏,怎么说都不听,对学习完全停摆之时,家长的焦虑自然不言而喻。
家长很难控制焦虑的情绪,也很容易忧思过度,可是这时父母的焦虑往往是干着急,一点劲都使不上。
与其父母隐忍着独自伤神,或者跟孩子大发脾气,不如后退一步,仔细想想孩子摆烂背后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四问”法来追溯:
第一问:跟孩子上纲上线,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会改吗?
家长往往只看到孩子不思进取的一面,会生气,会郁闷,也会忍无可忍到爆发,就会不自觉的唠叨和指责。
父母对孩子的指责和脸色的不好看,只会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嫌弃自己,对自己无比地失望,就更没有动力去努力了。
此时的孩子就像一摊稀泥,怎么都扶不上墙。
父母要知道的是,孩子的懒散和厌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当孩子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时,父母只是指出孩子错误,从言语上要求他站起来。
大多是徒劳无功的,孩子很可能觉得振作也没用,或者压根没有能量自主站起来。
这时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火眼金睛,也不是告诉孩子要怎么站起来,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宽容和空间,允许孩子先逃避一下,包容孩子此时没有能量的状态。
第二问:孩子摆烂的状态是事实,但孩子摆烂背后在逃避什么?
大部分父母着急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急于问:
我该怎么对孩子说,让他能回头上岸?
父母越是想解决孩子的问题,越容易忽略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即便父母指出了孩子的问题,他们能听进去吗?又能改正吗?
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孩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又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呢?
这时父母要先冷静一下,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是不是没有价值感?是不是体验感不太好?是不是有太多的挫败感?是不是想赢而一直赢不了?
如果仅仅是告诉孩子:你要积极和努力,要主动面对,才能解决问题。这些对孩子是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所以光讲道理是没用的,一味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也无法纠正孩子的行为。
第三问:孩子逃避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逃避在父母眼里是个贬义词,意味着脆弱和无能。
但实际上逃避在遇到困难无法克服时,暂时的“自我保护“策略。
就像躺平一样,人在劳累的时候,不那么积极,不那么努力,也是一种松弛感。
对于孩子逃避不能说完全是坏事,只要孩子不把逃避当成一种逃跑模式,变成长期的躲避,逃避也是孩子调整自己的一种方式。
而习惯性逃避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保护过度,而在遇到问题时,很自然的逃了起来,只要稍微不顺心或略微遇到困难,就撒腿就逃。
那么父母要扪心自问一下:
你是否剥夺了孩子磨砺自己和自主经历的机会?
如果从小到大父母都是过度保护和完全包办,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事都不用做,就会导致孩子根本没有面对问题和自主承担的勇气。
第四问:孩子为什么可以轻易拿捏父母?
父母说我已经接纳孩子了,也对孩子降低要求了,也不批评和指责了,完全对孩子小心翼翼,也不敢惹他。
甚至对作业都全凭心情,父母都卑微和让步到这个程度,可是孩子还是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依然拿着各种刺毛来拿捏父母。
父母非常痛苦,觉得自己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孩子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让父母觉得很迷茫和失望,不知道自己还要怎样才能让孩子迷途知返?
这时家长要想一想,被孩子拿捏的原因都有哪些:
家长的软肋是什么?你是怕孩子发脾气,还是见不得孩子伤心和难过?
家长是不想再煎熬了,才对孩子让步还是父母自己的情绪先崩了?
想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先要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先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先一步释放自己的焦虑,才能与孩子平等沟通,做到温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