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偷钱这件事,很多家长都觉得很严重,认为孩子“学坏了”,甚至觉得孩子还可能会存在一些其它的“违法习惯”。
但事实上,孩子偷钱的行为,很可能和孩子的“好坏”没有太大的联系。
偷钱的孩子,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觉得是“坏孩子”,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为什么要给孩子零花钱?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之前在老家的时候,我们家邻居的孩子小孟,他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好孩子”,2岁的时候就懂得“照顾”爸爸妈妈的情绪,五岁的时候就认识很多字,非常的聪明。
并且,小孟长得也很可爱,与街坊邻居的关系都很好,大家都认为小孟一定是 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确实,小孟在上了小学之后,成绩也一直是排在班里前列,并且对待老师和同学都很有礼貌,怎么看小孟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但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小孟却“犯罪”了。
据小孟的妈妈说,过年的时候因为要发红包,所以兑换了很多小额钞票放在家里的抽屉里。
结果,等到快过年准备包红包的时候,却发现原本整整一沓的钞票,却少了一些。
当时,小孟妈妈怀疑过孩子爸,怀疑过曾经来过的各个客人,就是没有怀疑到小孟身上,只不过在一一排除之后,发现其他人都没有“作案时间”。
因为客人们从来不会到卧室翻抽屉,而小孟的爸爸根本没有必要去“偷钱”,毕竟小孟妈妈也没有管钱管得那么严格。
于是,小孟妈妈很不情愿地怀疑到了小孟身上。
不过,小孟妈妈其实不愿意怀疑小孟,只想着是随口问问,结果一问,这偷钱的“贼”还真就是小孟。
这样的结果,令很多人都难以置信,小孟的妈妈、爸爸当时就不敢相信,甚至觉得孩子可能遇到难处、受人欺负等,毕竟当时学校还是有坏孩子会拦路要钱的。
不过,对于妈妈的猜测,小孟都否定了,表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自己拿的,自己花的。
为什么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会做出偷钱这种事?
其实,和孩子的品性无关,多是因为这些原因:
原因一:孩子有物质需求
孩子虽说“衣食无忧”,但还是有一定物质需求的,比如学校门口的一些“小玩意儿”,偶尔缺少的文具等等,都能成为他们渴望拥有的东西。
曾有一项青少年行为调研表明,约32%的孩子因家长拒绝给予零花钱,产生过偷拿家里钱的念头。
如果家长们在孩子有物质需求的时候,不给孩子零花钱,孩子就可能会出现“偷钱”的行为。
那么,父母该如何避免孩子因物质需求而“偷钱”?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上小学之后才会逐渐产生物质需求的,因为在上小学之前孩子一直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很难有物质不满足的时候。
所以,建议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之后,就要为孩子零花钱了,这样就能够避免孩子出现“偷钱”的行为。
原因二:孩子受到同伴影响
孩子在交了朋友或是上学之后,将会拥有很多的同伴,而同伴们的一些行为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
比如孩子要好的朋友,有放学后到校门口买东西的习惯,那么每次和朋友放学回家的之后,孩子就只能够看着朋友买东西,自己却没有办法买,孩子就可能会因此而“偷钱”,从而实现与朋友相同的行为。
就如《乌合之众》中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孩子在群体中同样如此,孩子的自主消费行为通常始于小学阶段,这一时期他们也最容易受到同伴影响。想要化解这一难题,方法并不复杂,在孩子上小学后,给予他们适量零花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原因三:孩子的认知不足、观念偏差
孩子的年龄尚小,对于金钱的认知可能存在较大的不足,而且孩子的价值观等观念的建立可能也并不完善,这也导致孩子无法认清“偷钱”这件事的性质。
曾有报道,某小学孩子因觉得从家长钱包拿几张纸币并无不妥,接连数月偷拿,直至数额较大才被发现。
说白了,就是孩子可能不知道“偷钱”的行为是很不好的。
如何让孩子知道“偷钱”是不对的呢?
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告诉孩子“偷拿”的行为是错误的行为。
②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提高孩子对于金钱的认知,让孩子知道金钱是什么,能干什么,它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金钱等等。
③让孩子接触相关的案例,比如看“偷东西不对”的动画片等,让孩子知道这种行为的后果等。
结语
总体来看,父母们应该在孩子上小学之后,也就是六、七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对钱有概念了,此时就要给孩子零花钱了,这样就能够很好地 避免孩子出现“偷钱”行为。
【互动话题】:你觉得孩子到几岁,就应该给他们零花钱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