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甘蔗正大量上市,大家在品尝这份甘甜的同时,也需要多加注意,因为一旦误吃坏甘蔗,甘蔗分分钟“毒过蛇”,还可能致命!
因吃甘蔗中毒进医院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来自杭州53岁的刘阿姨(化名)晚饭后照常吃甘蔗时,却发现味道不太对:吃起来不脆、有些发糠,甜中略带着一股酒酸味,甘蔗内部呈淡褐色。当晚临睡前,她有些犯恶心、开始拉肚子。
然而,这并非普通的肠胃不适。4天后,刘阿姨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皮肤湿冷、意识模糊,随后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医生诊断,刘阿姨是食用了霉变的甘蔗导致中毒,进而引发了肠道感染、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全身多器官衰竭。
当甘蔗出现发红、棕褐色斑点且节间变短时,可能已感染节菱孢霉菌,产生3-硝基丙酸毒素。这种神经毒素可穿透血脑屏障,0.5克即可致人中毒,轻则呕吐、抽搐,重则昏迷、呼吸衰竭,病死率超10%。
5种食物发霉后有剧毒,千万别吃
霉变食物是潜伏在厨房里的“隐形杀手”。当食物表面出现霉斑、变色,或散发出异味时,往往意味着已经产生了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这些毒素不仅耐高温,常规的烹饪方法无法将其破坏,一旦摄入,轻则引起呕吐、腹泻,重则导致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红心甘蔗,其他需警惕的霉变食物包括:
1.花生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1毫克即可致癌。霉变花生常出现黄褐色霉斑,含口中明显发苦,长期摄入显著增加肝癌风险。该毒素稳定性极强,需280℃高温才能分解,普通烹饪无法破坏。
2.玉米
伏马菌素具有肝肾毒性,霉变玉米粒会变黑变绿。该毒素耐高温且不易被水洗脱,需特别注意储存环境。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肾小管坏死和肝硬化。
3.坚果
赭曲霉毒素A主要损伤肾脏,霉变坚果散发霉味且味道变苦。研究发现,每日摄入0.5μg/kg即可导致肾小管萎缩。该毒素还能通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
4.大米
岛青霉素具有肝毒性,霉变大米呈黄绿色,淘米水易浑浊。该毒素在280℃高温下仍可存活,需严格避免食用。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细胞坏死和胆管增生。
健康延伸:这些食物开封后保质期很短,小心变质!
有些食物一旦开封,保质期就会大大缩短,若不及时食用或储存不当,很容易变质,对健康造成威胁。
1.湿粉
湿粉类食品,如河粉、肠粉等,保质期通常为24小时。即使冷藏,也不建议过几天再食用。因湿粉易滋生细菌,可能产生米酵菌酸毒素,该毒素耐高温且无法通过加热破坏,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建议湿粉当天购买当天食用。食用前务必检查,若有异味或变质迹象,立即丢弃,切勿冒险食用。
2.牛奶
牛奶营养丰富,是细菌的理想培养基,常温下细菌会迅速繁殖,导致牛奶变质。喝变质的牛奶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牛奶开封后应尽快饮用,并储存在冰箱中。
3.食用油
食用油开封后,保质期会大大缩短。未开封时,保质期一般为18-24个月,但开封后,由于接触空气、光照和温度等因素,保质期会缩短至3-6个月。
食用油开封后,应密封保存,避免光照和高温,以减缓氧化速度。同时,要定期检查食用油的质量,如发现异味或变质迹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3.面包
面包一旦开封后,保质期一般为2-3天。面包松软多孔,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细菌,导致霉菌繁殖,产生毒素。食用变质的面包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面包开封后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受潮。
4.火腿
火腿是高蛋白食物,开封后容易受细菌污染,导致腐败变质。食用变质的火腿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火腿开封后应尽快食用,并储存在冰箱中。
5.罐头食品
罐头食品在开封前经过高温灭菌,但开封后容易受细菌污染,导致腐败变质。食用变质的罐头食品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罐头食品开封后应尽快食用,并储存在冰箱中。
6.果汁
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水分,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变质。喝变质的果汁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因此,果汁开封后应尽快饮用,并储存在冰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