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之夜,沈阳城怎么就没了?

1931年9月18日晚,柳条湖那边“轰”的一声巨响,炸开了日本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幕。爆炸声刚响起来的时候,东北军司令部和奉天省政府那边还没搞清楚状况,以为日军就是搞个军事演习啥的,没太当回事。



他们赶紧派人去找日本领事馆交涉,一次次跑过去,要求日军停下来别打了,还特意跟对方强调,中方这边可是“不抵抗”的,完全没打算跟你们对着干。日本人一看中方这态度,觉得机会来了,根本不用担心啥像样的反击,干脆就放开了手脚,进攻起来更加肆无忌惮。

日军先把目标对准了北大营,那地方是东北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日军没费多大劲就攻了进去,东北军那边的防线很快就垮了。紧接着,他们又转头去收拾东大营。这回日军直接动用了榴弹炮,炮弹一发接一发轰过来,东大营的工事根本扛不住,很快就失守了。



东北军里有个620团,倒是没坐着等死,拼了命地跟日军干了一场。他们拿着手里的枪炮,硬是跟日军周旋了一阵子,可惜人数和装备都差太远,压根挡不住日军的攻势。到了19日凌晨3点,日本关东军那边集结了大概2000多号人,兵分三路,直奔沈阳城扑了过来。

带头的第29联队有一千多人,先是爬上了城西的城墙,把那儿的守卫给清了,然后分成两拨,一拨冲向大西门,一拨扑向小西门。他们的动作利索得很,配合又默契,没一会儿就撕开了城防的口子。



到了凌晨4点左右,关东军终于杀进了沈阳城里。进城之后,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把城里的电线全剪了。这下可好,城里城外消息全断了,外头的人压根不知道里头发生了啥,城里的人也联系不上外头的援兵。日军这一手干得太绝,直接把沈阳变成了一个孤岛。

差不多5点多钟的时候,小西城门那边传来一阵响动,门被彻底撞开了。大股日军跟潮水似的涌进来,后面还跟着几辆装甲车,铁家伙咔咔地碾过街道,气势汹汹。沈阳城这时候已经彻底乱了套,街上到处都能听见枪声和爆炸声,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儿。日军的主力部队也没闲着,从城外奉命赶来的队伍陆陆续续抵达,一个个加入了攻城的战斗。

枪炮响一夜,城里啥情况?

日本关东军冲进城后,东北军司令部是他们的首要目标,那里是指挥中枢,控制了就等于掐住了东北军的命脉。接着,军警机关、奉天监狱、兵工厂、飞机场、银行,甚至张学良的官邸,一个都没逃过他们的算计。这些地方要么是军事要害,要么藏着钱财物资,日军早就盯得死死的。东北军这边呢,早就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大部分部队压根没动,手握枪炮却只能看着日军横行。整个城里,几乎没听到几次像样的还击声,日本人一路畅通无阻。



可就在这混乱中,城里的300多名警察站了出来。他们手里没啥像样的装备,大多只有短枪,面对日军精良的武器显得寒酸得很。可这些警察没打算束手待毙,硬是凭着一股血性,跟日军干上了。公安局副局长赵显声最先反应过来,柳条湖爆炸声刚传到城里,他就拿起电话,一个个打给辖区内的派出所,通知大家提高警惕,随时准备迎敌。

公安六分局的30多名警察接到命令后,直接冲上了前线。他们先是用短枪跟日军对射,子弹很快打光了,就拔出刀继续砍杀,刀砍不动了,就扑上去赤手空拳地搏斗,连拳头和牙齿都成了武器。这场战斗整整打了3个小时,30多人全部倒下,无一退缩。



与此同时,20多名铁路警察也在另一边拼死抵抗。他们守着铁路线,跟日军交上手后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有的警察腿被子弹打穿,血流了一地,还挣扎着坐在地上举枪射击,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更有两名警察,直接在身上绑了炸药包,趁着日军不备冲进敌群,拉响了炸药,跟几辆装甲车同归于尽。

爆炸声响彻夜空,碎片四散,可日军的攻势却没停下来。这些警察的抵抗虽然激烈,却人数太少,分散在城里各处,压根没法组织起有效的防线。日军的大部队继续推进,沈阳的陷落已成定局。



不抵抗的下场有多惨?

东北军20多万人,大部分都老老实实执行了“不抵抗”的命令,可日本人压根没打算因为这份“配合”就放他们一马。日军冲进沈阳后,见人就杀,尤其是那些疑似中国军警的,根本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当街开枪。街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有的还是来不及撤走的东北军士兵,手里枪都没开过一发,就被刺刀捅穿了胸膛。

沈阳机场那边更惨,262架飞机整整齐齐停在跑道上,本来是东北军的骄傲,可一架都没来得及起飞。日军冲进去后,把这些飞机全抢了,还在上面贴上日本的青天白日旗标志,转眼就成了他们的战利品。



兵工厂的命运也好不到哪儿去。日军一到,迫击炮厂的大门就被炸开了,里面堆满了东北军引以为傲的轻重武器,包括步枪、机枪和大炮,全是当时最先进的东西。可这些武器没机会用在抗敌战场上,反而被日军搬走,成了他们日后屠杀中国人的利器。张学良的官邸也没能幸免,日军闯进去后翻箱倒柜,把值钱的东西席卷一空,连银行的金库都被撬开,里面的现款和金条全被装车运走。

更残忍的还在后面。那些拼死抵抗的警察牺牲后,日军还不解恨,专门派人把他们的尸体拖出来,拿刺刀挖心剖腹,血淋淋地扔在警察局门口。尸体就那么堆在那儿,日军还下了命令,不准任何人靠近掩埋,摆明了是要拿这些尸体立威,震慑城里剩下的人。



不抵抗的军警也没逃过一劫,日军见到穿着制服的,不管是躲着的还是站着的,不是被刺刀捅死,就是被子弹撂倒。有的东北军士兵压根没还手,就被日军当街射杀,血流了一地,空气里全是浓重的血腥味。

警察拼命,东北军为啥不动?

东北军总共有20多万人,骑兵、步兵、坦克、飞机、大炮样样齐全,装备在当时算是顶尖的。兵工厂里堆满了刚生产出来的枪支弹药,机场里停着262架飞机,随时可以起飞作战。可这一切都没派上用场,因为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不抵抗”。



城里的老百姓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演习,家家户户关紧门窗,等着天亮恢复平静。可到了19日早上,他们推开门一看,街上全是日军的装甲车和士兵,东北军却早已没了踪影。

原来,就在日军攻城的那一夜,东北军的大部队已经悄悄撤离了沈阳。他们带着部分物资和装备,沿着铁路线向后方转移,把这座重镇留给了敌人。日军这边,总共才出动了2万多人,包括第29联队和其他后续赶来的部队,人数远不及东北军。可就是这2万人,靠着精良的装备和迅猛的攻势,把沈阳城拿了下来。

如果东北军能动员一半的兵力,哪怕只是10万人投入战斗,凭着他们的武器和地形优势,完全有可能把日军挡在城外。可现实是,除了620团和那些拼死抵抗的警察,东北军的主力部队连枪都没响一声。



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命令,成为了全国舆论的焦点。许多人指责东北军在危机时刻的懦弱,无论是士兵,还是指挥官,几乎都没有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沈阳陷落的消息传出后,民众愤怒不已,认为东北军丧失了应有的担当。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以严厉的措辞批评这一决定,指责他们在外敌入侵时选择了放弃抵抗,造成了沈阳、乃至整个东北的沦陷。

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没有逃脱这场舆论的风暴。尽管他在东北的权威不容小觑,但在这一事件后,他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许多人认为,他在这场历史性的灾难面前过于软弱,未能保护家园,反而让全东北沦为敌人之地,成为民族的耻辱。在民间的言论中,张学良被形容为“卖国贼”,甚至有些人认为,若没有他的“不抵抗”,沈阳可能不会这么快被日军占领。



张学良在随后的岁月里,依然背负着这段沉重的历史负担。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的发生,张学良才迎来了一次洗刷自己名誉的机会。那次事件虽然让他陷入了巨大的政治风波,但也因其坚决反对蒋中正继续与日本合作而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社会认同。若没有西安事变,或许张学良真的将一生都背负着“民族罪人”的骂名。

参考资料:[1]王美平.日本外务省对张学良认知的转变与九一八事变的引爆[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5(1):49-62F0002,19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