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发的生平背景和加入红军
陈兴发1902年出生在江西贵溪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里。那时候贵溪是山区,村里人多靠打猎、种地过日子,日子苦得没法说。他从小跟着爹上山打猎,风里来雨里去,练出一身好身手,力气大,胆子也足。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但他10岁那年,爹给他找了个师傅学武艺。这师傅叫周德山,是村里一个老拳师,年轻时参加过义和团,后来隐居山里。陈兴发天不亮就去练功,拳脚功夫一点不含糊,几年下来,能单手举起百斤重的石锁,村里人都说他是个硬汉子。
1929年,方志敏带着红军到贵溪闹革命,喊穷人起来翻身。陈兴发那年17岁,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听方志敏讲革命道理,心里跟点着火似的,当场报名参加了红军。他先被编进江西独立第一团,这支队伍后来整编成了红10军。陈兴发打仗不要命,冲在最前面,凭着胆大心细,没多久就升了排长。1933年,红七军团成立,他被调去做特务连连长,专门负责保护方志敏、肖劲光这些大领导。特务连不常上前线,但得时刻盯着周围动静,脑子得活,身手得快。陈兴发干得不错,领导们都挺信任他。
从连长到营长,战斗中的“牺牲”
1934年,中央红军要长征,红七军团被编进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是牵制敌人,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出发前,粟裕是军团参谋长,找陈兴发聊过几句,问他特务连干得咋样。陈兴发说想上前线打仗,粟裕看他这股劲儿,就把他调去当机枪连连长。那年头红军的机枪少得可怜,能把这活儿交给陈兴发,说明粟裕真挺看重他。北上的路不好走,红七军团孤军深入,敌人围得跟铁桶似的,仗天天有,个个都硬。
1935年,部队在浙南打得最凶。国民党军队兵力多,火力猛,红七军团被压得喘不过气。陈兴发带着机枪连守高地,子弹打光了,他就带着人上刺刀冲锋。那场仗打得血腥,他正冲着敌阵杀过去,一颗子弹飞过来,正好打中他左眼。他当场倒下,满脸是血,战友把他拖到后方,见他没动静,都以为他死了。战斗结束后,粟裕右臂受了伤,拖着身子去看他,见他躺在那儿一动不动,血糊了一脸,心里沉得不行。粟裕那时候以为失去了一个得力的部下,难受得说不出话,带着部队撤了。
其实陈兴发没死。那颗子弹打瞎了他左眼,嵌在头里,他昏了好几天,后方医院的医生硬是把子弹取了出来。他捡回一条命,但左眼彻底瞎了。伤好点后,他想找部队,可粟裕他们早就转移了,他找了好几天没找到,只好先加入了陈毅的赣粤边游击队,继续干革命。
粟裕的悲痛和42年后的重逢
粟裕那时候是红七军团的参谋长,陈兴发“牺牲”的消息传到他耳朵里,他心里真不好受。陈兴发是那种打仗豁得出去、办事靠谱的手下,粟裕对他印象深得很。1935年那场仗,红七军团损失不小,粟裕自己也挂了彩,听说陈兴发没了,他心里跟堵了块石头似的。后来部队转移,他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情走了,以为陈兴发已经埋在浙南的山里了。
结果42年后,1977年,陈兴发活着出现在粟裕面前。那年秋天,陈兴发从江西老家跑到北京,找到粟裕家。他穿得破破烂烂,跟个老农民似的,站在门口跟哨兵说自己是粟裕的老部下。哨兵通报后,粟裕一听“陈兴发”这名字,立马让人把他请进来。
俩人一见面,粟裕认出他那张独眼的脸,激动得不得了。陈兴发跟他说,自己命大,活下来了,后来一直在南方打游击。粟裕那时候已经是大将,身体也不太好,但见到老战友,心里那份高兴劲儿藏不住。42年的生死离别,就这么在西山的小院子里接上了。
“牺牲”后的坚持和革命岁月
陈兴发没死成,伤好后加入了陈毅的赣粤边游击队。那是1935年底,南方红军被打散了,留下来的部队只能在山里打游击,条件苦得要命。他左眼瞎了,身子也不如以前,但还是咬牙坚持。1937年,南方游击队整编成新四军,陈兴发被调到陈毅身边做警卫员。陈毅带队跑来跑去,他跟着跑,山路不好走,他就帮着扛东西、探路,独眼盯着周围,怕有埋伏。
抗战打完,解放战争又来了。陈兴发跟着陈毅一路打到上海。1949年上海解放,他被任命为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这职位听着挺体面,但他干了没多久就跟陈毅说想回老家。陈毅劝他留下来,他说自己身子骨不行了,想回贵溪歇歇。陈毅拗不过他,就同意了。他先回贵溪当了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后来又调到宁冈县做供销社主任。乡里人只知道他是独眼老陈,没几个人晓得他当过红军营长。
1966年,陈兴发离休了,回了老家贵溪。他没啥积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977年,他去北京见粟裕,顺道还看了肖劲光。肖劲光念他当年救命的恩,掏了6000块钱给他,让他改善生活。他一分没留,全捐给山里的孩子,自己还是穿那件破棉袄。1980年,他旧伤复发,头痛得厉害,躺了几天没挺过去,走的时候没啥动静。葬礼在村里办得很简单,墓碑立在小山坡上,旁边就是他小时候打猎的地方。
陈兴发这辈子没啥大名气,从山里走出来的穷小子,到红军营长,再到基层小干部,干的都是实打实的事。他打仗不要命,救过领导,坚持革命几十年,受伤了也没退缩。42年后跟粟裕重逢,不是为了啥回报,就是老战友见一面。他这一生,苦多乐少,但从没变过那股子韧劲儿。革命者不都得是大人物,陈兴发这样的普通人,才是撑起那段历史的一块砖。
这故事听着挺传奇,但都是真事。陈兴发不是啥英雄模范,就是个实诚人,干啥都拼尽全力。他跟粟裕的重逢,也不是啥煽情戏码,就是两个老兵,隔了42年见一面,聊聊过去。他这一辈子,活得硬气,走得安静,挺值得人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