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著名学者唐德刚在中国台北见到了张学良,他对张学良的传奇人生感慨不已,此次终于有机会能够面对面地和张学良交谈。
唐德刚问道:
“为什么蒋介石当年没有直接杀了你?外界的传言是蒋夫人救了你?真有此事吗?”
张学良直言不讳:
“不是蒋夫人,另有其人。”
唐德刚还想追问下去,可是张学良却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究竟是谁在西安事变期间解救了张学良呢?
为什么张学良要对外界隐瞒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如果不是宋美龄施以援手,还有谁能说服蒋介石呢?
西安事变 惨遭软禁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一手策划了西安事变,蒋介石也被二人扣押。
但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张学良就能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宋美龄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虽然当时的西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但是她为了蒋介石,还是不顾危险亲自去西安。
到达西安后,经过宋美龄从中协商,张、杨二人与蒋介石达成了一致意见:
蒋介石答应合作抗日,但是张学良需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宋美龄也给出保证,蒋介石会不计前嫌保障张学良的人身安全。
于是张学良一路护送至南京,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下了飞机之后,竟然又被蒋介石给扣下了。
蒋介石这样爱面子切心眼小的人,怎么肯轻易放过张学良,他转头就把张学良送上了法庭。
宋美龄得知消息后,始终不愿意相信蒋介石会做出这种言而无信的事情。
宋美龄在一旁劝说蒋介石,不要赶尽杀绝。如果蒋介石一意孤行,她立刻就会离开这里,把这一切全部都说出来。
可是蒋介石却认为必须要杀一儆百,否则自己这个委员长以后还怎么出门呢?
宋美龄也能理解丈夫的做法,不过她还是希望能够保张学良一条命。毕竟他们发动西安事变也不是针对蒋介石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就这样,张学良被军事法庭判处了十年的有期徒刑。
蒋介石又在此刻跳了出来,假惺惺地下了一道特赦令。
张学良不用在监狱里服刑,但是却要接受“管束”,也就是软禁。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宋美龄为张学良求情,蒋介石很有可能一了百了直接杀了张学良。
可是宋美龄为什么要帮助张学良呢?他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外界一直都盛传二人关系非常要好。
张学良其实很早就认识了宋美龄。1925年的时候,张学良在上海参加了一个舞会,出席舞会的人都非富即贵。
不过在这些人中还属张学良最出风头,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
很多人都跑到张学良的面前大献殷勤,还要求张学良上台做一个即兴的演讲。
张学良自然是恭敬不如从命,十分自信地走到舞台中。
他先是扫视了一圈人群,突然发现了一位容貌十分出众的女子。张学良的目光瞬间就被这位女子吸引,她的一颦一笑都是如此的优雅大方。
张学良立刻走到她的跟前,希望能够邀请这女子跳一支舞。在和对方攀谈的过程中,张学良才知道原来这个女子就是宋美龄。
宋美龄(右)
虽然宋美龄长着一张东方面孔,但是她接受的却是西式教育。她从小就在美国生长读书,会说六国语言,而且她在琴棋书画上也颇有造诣。
张学良当时也是青年才俊,除了长相英俊潇洒之外,还是大名鼎鼎的东北少帅。所以当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心中都生出了一股别样的情愫。
后来张学良决定向宋美龄表明自己的心意,可惜宋美龄却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
她觉得当时的张学良早就已经成家立室了,她怎么能做破坏别人家庭的事情呢?
于是她把这些话全部都告诉了张学良,张学良也因此动了离婚的念头。
只是张作霖听到这件事之后,坚决反对儿子抛弃发妻的想法,甚至还以断绝父子关系威胁张学良。
无奈之下,张学良也只能认清现实,放弃和宋美龄之间的这段感情。
只是命运弄人,宋美龄最后兜兜转转嫁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对宋美龄穷追不舍,他为了和宋美龄在一起,无情地对陈洁如提出了离婚的要求,他们两人也于1927年结婚。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张学良和宋美龄都组建了家庭,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因此疏远。
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以后,常常需要陪同丈夫出席政治活动。
她为了蒋介石的前途,她不得不开展所谓的夫人外交。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蒋介石也和张学良交好。如果没有后来的西安事变,也许他们两个人能够和平相处。
总而言之,宋美龄为张学良求情有两个原因。
一来,他们俩是关系不错的旧相识,宋美龄不愿意看到一心为国为民的张学良被加害。
二来,如果蒋介石背信弃义,他势必要背负舆论的压力,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宋美龄才如此仁义,力保张学良。
张学良也对她感激不尽,可是后来张学良为什么又说不是宋美龄救他呢?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放浪形骸 命悬一线
张学良始终不愿提及的救命恩人,其实就是当初那个差点被他抛弃的妻子于凤至。
张学良和于凤至
于凤至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中,她的父亲和张作霖从小就给两个孩子订了娃娃亲。
可是张学良渐渐长大,再加上受到西方自由婚恋思想的影响,他不愿意接受这种包办婚姻。可是张学良又惧怕父亲,不能随意毁亲,于是他只能躲着她。
于凤至看到张学良的种种举动便已经明白了他的心意,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早结束娃娃亲,这样他们两个人也好再做其他打算。
心高气傲的于凤至亲自写了一封信给张学良,她不愿意受此侮辱。
可是这封信却让张学良对于凤至刮目相看,他居然对这个心高气傲的女子产生了莫名的好奇。
说来也巧,一番相处之后,原本极为反对包办婚姻的张学良,最后还是接受了于凤至。
不过,他婚后很快就厌倦了自己的新婚妻子。
于凤至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张学良,而且还把家里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过张学良却对体贴周到的妻子视而不见,他总是习惯性地忽视于凤至的付出。
看到丈夫一天到晚在外面拈花惹草,于凤至心里虽然十分伤心,但是她却选择了沉默。
张学良毕竟还年轻,也许有一天他会厌倦外面的女人,选择回到自己的身边。
她就是用这个理由说服自己,满怀期待希望丈夫可以回心转意,可是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地让于凤至看清了现实。
张学良没和任何人打招呼,就把自己的情人赵一荻带回家中,他还要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
赵一荻
于凤至见状也只能打碎牙齿和血吞,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沉默。
她的修养和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允许自己像一个骂街泼妇一样大吵大闹,于凤至只能接受突然出现的情敌,甚至还会在对方怀孕的时候悉心照料。
于凤至深爱张学良,所以她才能做到这个份上。
当她听到蒋介石被张学良押的时候,于凤至焦急不已。
她当时还在英国,不过于凤至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她立刻买了回国的机票。
与此同时,她以最快的速度给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报,要求张学良千万要保证蒋介石的人身安全。
可是当她回国抵达南京的时候,张学良又被蒋介石给扣了,这可如何是好?
于凤至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她立刻要求面见蒋介石。
可是蒋介石却千般推脱,闭门不见。
无可奈何,于凤至只能找到宋美龄,打算曲线施救。
宋美龄看到痛哭流涕的于凤至心有不忍,她倒是答应得十分爽快,可是宋美龄能做得了蒋介石的主意?
蒋介石表面上答应了宋美龄,可是他却有自己的想法。
于凤至也想到了这一层,她求父亲帮忙,利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人脉,联合向蒋介石施压。
蒋介石权衡利弊之后决定软禁张学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于凤至知道事情再无转圜的可能了,她最后的要求就是和张学良一起被幽禁,这样她可以照顾他。
这样的失去自由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于凤至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她不得不离开张学良去国外治病。
临走之前,她还让赵一荻去陪伴张学良,这样她就可以放心了。
于凤至在英国除了治病,还把蒋介石的一封电报藏了起来。
这里面的内容就是蒋介石消极抗日的证据,宋美龄想方设法要拿回电文,却始终没有得偿所愿。
蒋介石也对此耿耿于怀,不敢动张学良。
于凤至的身体经过手术治疗以后痊愈了,医药费花了不少钱,再加上孩子们也渐渐长大,张学良解除软禁以后还要上下打点,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于凤至在朋友的帮助之下,通过炒股小赚一笔,然后她又利用这笔钱投资房产,短短几年,于凤至就赚得盆满钵满。
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不仅外国人看了眼红,就连蒋介石也都唏嘘不已。
九死一生 唯负一人
于凤至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她的经济实力养活一家人没什么问题。
于凤至以为只要熬过这十年,以后的日子一定就会顺顺利利的,可是意外却突然发生了。
1964年的时候,张学良在受人逼迫的情况下写出《西安事变忏悔录》。张学良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因此迅速下跌,于凤至十分愤怒,决定要为张学良讨回公道。
于凤至在《洛杉矶太阳报》和《纽约时报》上都发表了文章,一时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求于凤至和张学良立刻离婚,如果于凤至不答应,那么他们即刻就要张学良的命,于凤至最后只能含泪签下离婚协议书。
可是在于凤至的心里,自己仍然是张学良的妻子。
可是她没想到自己一心一意为了丈夫着想,等来的却是他和赵一荻再婚的消息。
屋漏偏逢连阴雨,于凤至的两个儿子也接连去世,她的世界从那时起便轰然倒塌了。
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逝世。同一年,张学良重获自由。
张学良站在于凤至的墓前泣不成声,他看到墓碑上刻的“张于凤至”这四个字更是感触颇多。
虽然他们两个人早就已经离婚了,可是在于凤至的心里,她永远都是张家的人,所以她会在墓碑上给自己冠上夫姓。
不仅如此,女儿还告诉张学良,母亲生前曾经为他做过的诸多牺牲,包括四处奔走救下他的命,甚至后来还为他买了一栋楼。
她这一辈子都深深地爱着张学良,一辈子都在为丈夫做打算,张学良想到自己对于凤至的态度不禁泪如雨下。
当年他被蒋介石扣押的时候,是于凤至四处奔波为他求情,以前张学良一直以为是宋美龄在暗中保护自己,如今到了美国,他才明白自己真正的救命恩人是于凤至。
可是事到如今,于凤至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张学良。
哪怕他再后悔,也无法弥补自己心中的那份愧疚,更无法回报于凤至的恩情。
张学良一直对此缄口不言,他知道自己薄情寡义对不起重情重义的于凤至,他更无法原谅自己,“此生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一直到张学良临终之际,他才真正地承认,在背后搭救自己的是原配妻子于凤至。
结语
从两情相悦到被迫离婚,从至死不渝到孤独老死,于凤至的心里始终就只有张学良一人。
可惜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很多事情也无法重来。于凤至离开的时候肯定充满了不舍跟怀念。或许张学良临终之际也会有愧疚和遗憾吧。兰因絮果,谁都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