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队伍中的反党分子,都是两面派,当我的面是人,背着我身后就是鬼!”
1955年5月25日,尤金再一次来到北京,毛泽东和这位苏联老友进行了一次长谈,期间说了这样一句话,尤金感到很震惊。
尤金是苏联科学院研究马列主义的院士,在苏联是理论界的权威人物。斯大林将他介绍给毛泽东,专门参与编辑俄文版的《毛泽东选集》。
尤金成为毛泽东的好友,在抗美援朝之前,毛泽东两次和尤金谈心,提到朝鲜人民军需要中国的直接援助,言外之意是可以领会的。
1953年,尤金出任苏联驻华大使,直到1959年,任期长达6年。
毛泽东在尤金面前不止一次提到高岗,这一次用词极为激烈。
尤金的吃惊,不仅仅在于现在高岗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如此不堪,也因为高岗在中国的领导层中,可以说是最亲苏联的人。
尤金还尝试着挽回一下:“高岗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接近我们的行为。”
毛泽东不以为然:“他想得到与苏联的亲密关系,得到苏联对他的高于对我们中共的信任,以此要挟中共。他这也是幼稚的事,难道你们苏联党会将个人看得高过于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产党集体?”
高岗,为何从开国功臣走上分裂党的歧途呢?
01
高岗是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因为又高又壮,脸上麻子多,也有个“高麻子”的外号。
1926年,高岗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高岗成为了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35年10月初,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下,中共北方局派驻西北代表团在西北苏区主持错误肃反,将刘志丹、高岗等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关押、投入监狱,生命危在旦夕。
所幸中央红军及时赶到,毛泽东立刻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
高岗和其他几位同志被无罪释放,并且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度过这一劫,高岗的政治命运也改变了。
1936年4月,刘志丹牺牲之后,高岗成为了西北根据地的代言人。
1937年5月,中共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不是会议代表的高岗竟然以最高票当选为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
说明在陕北人民的心中,高岗是有着崇高的威信的。
胡乔木回忆说,当时毛主席相当看重高岗,把他当做本地干部的代表,经常表扬。
1941年4月,高岗被任命为中央西北局书记
高岗确实能力出众,他没有辜负中央的美意,为西北做了不少实事,做出了贡献。
边区合作英雄刘建章曾经说过:“高岗同志把咱老百姓从多灾多难的旧社会里救出来,他把陕北这块贫苦地方建设得多繁荣。”
1945年,高岗调往东北。
当时东北聚集了很多高级干部,高岗的职位并不算高,但他不计较,踏踏实实和陈云一起搞建设,参与和领导了整个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946年6月,高岗升任为东北局四位副书记之一,并兼任秘书长。之后,东北局基本上形成了林彪在前线指挥作战、高岗在后方主持工作的局面。
1946年10月,陈云奔赴南满,1947年4月,彭真调离东北,最后只有高岗坐镇哈尔滨。
1949年3月,高岗被任命为东北局书记,不久之后又当选为东北人民政府主席。
无论是西北还是东北,都是高岗人生的高光时刻。
高岗在北京的时间其实很短,短到好似刚刚登上巅峰就已经跌入了谷底。
高岗对刘少奇有意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1949年5月,刘少奇来到天津指导工作。
在考察工作之事,刘少奇发现高岗领导的东北局,在对待资本家的问题上全盘照搬苏联,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上有“左”倾错误。刘少奇对东北局的这个问题提出了批评。
原本,高岗就对刘少奇一直位居他之上而愤愤不平,现在刘少奇对他提出了批评,高岗更加不满,开始让秘书专门收集刘少奇错误的资料。
当时毛泽东对两人都很看重,毛泽东认为两人的矛盾就是党内的意见分歧,一直在等待机会解决,让他们能够团结起来。
1949年5月上旬,在敲定访问苏联的代表团成员时,毛泽东决定让刘少奇担任代表团团长,其他代表团成员有:高岗、王稼祥、邓力群、戈宝权、师哲、徐介藩。
毛泽东很希望在这次访问后,高岗能和刘少奇改善关系,消除矛盾和分歧。
没想到这次苏联之行,两人矛盾更深,甚至在苏联就已经发生了争论。
02
1949年7月初,刘少奇率团先抵达沈阳,和高岗汇合之后,高岗表现非常冷淡,刘少奇没有计较。
一行人乘坐飞机前往苏联,途中为了防止国民党的空袭,飞机绕了很远,又要高空飞行。代表团在飞机上因为缺氧和颠簸上吐下泻,高岗嘲讽刘少奇身体素质不够好,不堪大任。
在莫斯科,中苏双方在近一个月的时间之中进行了六、七次的会谈。
刘少奇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报告得到了斯大林很高的评价,斯大林尤其赞成刘少奇谈到的关于中苏两国关系的原则的理解,两国合作的具体方案正在进一步商量。
刘少奇希望苏联方面在支援新中国时,也尊重新中国的国家主权。
刘少奇还代表中共表态,撤销了请求苏军出兵支援解放台湾的要求。
斯大林表示赞成,也答应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主权方面尊重新中国领导同志们的要求。
本来双方谈得正好,高岗突然要求发言。
刘少奇和其他代表团成员都莫名其妙,因为之前并没有安排高岗发言,他们也不知道高岗会说什么。
刘少奇不好阻止,只能看着高岗站起来,以半生不熟的俄语向苏联共产党政治局的同志们问好。
高岗提议,要长久保持苏联在东北旅顺等地的海军基地,还要南下在山东省的青岛建立一个苏联海军基地,使苏联海军成为太平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除此之外,高岗还要求长期保留驻在大连的苏军,并继续扩大。
高岗的发言当然引起了当时苏联官员们的热烈鼓掌,高岗显得很得意。
刘少奇脸色骤变,这可是关乎国家主权的问题,高岗怎么能在不和代表团讨论的情况之下,直接说出这样的意见。
刘少奇面色凝重,他没有鼓掌,明显很生气的样子,其他代表团成员也默然地坐着,没有鼓掌。
斯大林把一切看在眼里。
站在利益的角度,高岗这么做的确会赢得苏联的好感。但是斯大林本身是一个民族感很强的人,他并不赞同高岗这种为了讨好苏联而让出国家主权的行为。
斯大林沉默了片刻,突然大声对着高岗说:“张作霖同志!”
高岗惊呆了,代表团成员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都是一片沉寂。
斯大林在讽刺高岗,高岗怎么会听不出来。
刘少奇很庆幸斯大林的通情达理,他尊重中国国家主权,但是高岗毕竟是代表团的成员,被这样嘲讽和批评,刘少奇心中很不是滋味。
在回去的路上,刘少奇在车上严厉批评了高岗:“作这样的发言,为什么事先不和我商量?你这个发言存在严重错误,不仅是丧失国家主权的问题,简直就是背叛!”
高岗强调自己是为了维护中苏两党两国的友谊,刘少奇怒斥他是“投机分子”。
两人就这样争论了一路,到达住地之后,刘少奇和高岗的情绪依旧很激动。
其他代表团成员都反对高岗今天的所作所为,但高岗身份地位在这里,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住地之后,高岗越想越不服气,就将同车的柯瓦廖夫喊来。
柯瓦廖夫是谁呢?高岗为何第一时间想找的人是他?
03
伊·弗·柯瓦廖夫是原苏联铁路上的技术干部。
苏德战争以后,他在恢复乌克兰西南线(通往罗马尼亚)铁路运输是有成绩的,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东北解放以后,为了尽快恢复中长铁路,苏联1948年把柯瓦廖夫调到那里。
柯瓦廖夫和高岗气味相投,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人互相吹捧,高岗喊他“专家组长”,后来毛泽东也这样称呼他,或者喊他“顾问”。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和中央机关迁往北平,为了安全起见,毛泽东住进了香山双清别墅。
柯瓦廖夫跟着进了北平,住地和双清别墅比较近。
柯瓦廖夫住进来没几天,毛泽东就说要来拜访他,他觉得要好好招待毛泽东,就从东北铁路上调来四五位漂亮的苏联姑娘。
毛泽东在柯瓦廖夫这里吃了一顿饭,很是厌恶,从他的寓所出来之后,毛泽东颇有点恼怒地说了一句:“这就是柯瓦廖夫!”
不过柯瓦廖夫和高岗的交流是相当愉快的,柯瓦廖夫评价高岗是一个与众不同、具有领袖才能的人。
柯瓦廖夫是个中国通,刘少奇这次秘密访苏,也带了柯瓦廖夫回去。
根据翻译官师哲的回忆,当时柯瓦廖夫不知道从哪里搞了几十公斤的水银带回国,他到了苏联之后,刘少奇第一次见斯大林是带着柯瓦廖夫一起去的。
此人见到斯大林就像是老鼠见到了猫,坐都不敢坐,头都不敢抬起来。
斯大林只询问了铁路建设的一些情况,就让他先离开了。
很多人认为柯瓦廖夫是斯大林的“私人代表”,师哲觉得并不是,他没有那么大的权利和地位,毛泽东与他的交流也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