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四大才子”之一蔡澜说过:
送礼的最高境界不在一样样地送东西,而是送一个毕生忘不了的体验,就算这个体验是一年、一天或几个小时。
这话用在《红楼梦》里的贾芸身上,倒有几分贴切。
贾芸是贾府的旁支,父亲早逝,和母亲守着两间破屋过日子。
虽然他也是贵族少爷,不过已然不是“贵人”了;幸好他是个聪明人,算是《红楼梦》里笑到最后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他有两次送礼,堪称教科书级操作,既透着人情练达的智慧,又藏着难得的真诚底色。
第一次是为了找工作,向王熙凤送礼。
贾芸第一次送礼时,兜里只有从醉金刚倪二那里借来的十五两银子(亲舅舅卜世仁一毛不拔,果然“不是人”)。
我们知道,刘姥姥第一次到荣国府“打秋风”时,从王熙凤那儿得到了二十两银子,回家着实可以用上一年,可见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而对于王熙凤来说,那二十两银子据称是王夫人给她用于给丫头们做衣裳的,则显然几乎是派不了什么大用场,不会放在眼里的。
那么贾芸现在手里的十五两银子,要怎么送礼才能“物尽其用”,送到王熙凤心坎上呢?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带了枣子、倭瓜和野菜之类乡下的土特产,颇受荣国府上下的欢迎,但如果贾芸也这么办可就太扯了。
他送的是冰片、麝香这类名贵香料。
妙的是,当时正是端午节前夕,这个时候荣国府正需要大量香料制作节礼,王熙凤作为大管家,正为采买之事发愁。
当时他在凤姐院外一等就是大半天,算准了贾琏不在家的时机。等凤姐一露面,他立刻迎上去请安,开口就说:
"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得周周全全。"
而这话妙就妙在借他母亲之口说的,把奉承包装成了日常闲聊。
凤姐本就爱听恭维,听到老实巴交的卜氏都夸自己,自然心花怒放了。
并且,贾芸递上礼物时,还编了个"朋友捐官送香料"的故事,有意消减送礼的“刻意”感。又说"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今年贵妃宫里要用,端阳节的香料怕要比往年多上十倍"。
这话是说,凤姐的辛劳大家都看在眼里,他这是为凤姐分忧来了。
对凤姐来说,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心里觉得这小伙子真不错,工作给谁不是给?况且这么会贴心的?
这种感觉(体验)太好了。
回头就拍板让他负责大观园种树的差事,200两银子的启动资金马上到手。
更重要的,是贾芸从此在凤姐那里挂了号。
第二次是为了找靠山,给贾宝玉送礼。
如果说给凤姐送礼是职场突围,给宝玉送礼则是社交智慧的升级。
宝玉随口一句"认你做儿子",贾芸立刻顺杆爬,不仅送了两盆白海棠,还附上一封让人忍俊不禁的书信。
白海棠是一种风雅的植物,符合贾宝玉的性情和审美趣味。探春也发起成立了“海棠诗社”。
贾芸选择这样的礼物,表明他高情商和善于察言观色。
不过,相对于海棠花这份礼物,其实那封信才是最好的礼物。
贾芸给宝玉的信原文,写得不伦不类,但反而增进宝玉对他的好感,下面原信照录:
不肖男芸恭请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洪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前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妨碍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台安。男芸跪书。
这信写得文理不通,脂砚斋批"直欲喷饭",可宝玉却看得心花怒放。
贾芸的聪明在于摸透了宝玉的心理。
青春期的男孩最渴望被当大人看待,宝玉认"儿子"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有权威。贾芸这声"父亲"喊得响亮,满足了宝玉的虚荣心。他何尝是真想拿贾芸当儿子,好玩而已嘛!
贾芸就陪他玩。
况且仔细品来,他其实是有小心计的,认“叔父”为“父”,却也只是“如亲生儿子”,并不是真拿宝玉当亲生父亲。
当然信中提到的两盆白海棠之难得,也暗示自己有办事能力,不会辱没“宝玉爸爸”的名声,也是给了宝玉好印象。
宝玉将来会是荣国府的掌门人,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贾芸清楚得很;而他这一次送礼,是不是可算给了宝玉一辈子都忘不掉的体验?
有人说贾芸是"红楼第一厚脸皮"。这话正好证明了一句话:人的悲喜并不相通。我相信刘姥姥肯定能与他共情,对了,还有小红。
其实细品他的做法,是值得尊重的:
第一,真诚比套路更重要。他给凤姐送礼时,虽然用了些话术,但核心是认可对方的能力;给宝玉当"儿子",看似谄媚,实则是给足对方面子。他根本上是因为自己让别人欣赏而得到“生存发展”机会的。
第二,灵活不等于投机。贾芸借钱送礼,看似冒险,实则算准了回报;他奉承权贵,却始终保持底线。
后来贾府败落,他和小红不忘旧情,可见他并非趋炎附势之辈。这种审时度势的智慧,让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赢得了机会。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