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梁满仓 口述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陈羽啸 摄影

我听说有这么一句话叫作“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呢?水浒教人打打杀杀、打家劫舍,少年看了影响不好;三国是耍计谋耍心眼,所以会使老年人变得老奸巨猾。实际上现在看起来,这是对三国的很大误解。不看三国是指《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如果是《三国演义》,现在很多专家,特别是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认为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讲计谋,而是讲一种国家情怀。如果说的是《三国志》就更不对了,《三国志》的主调是讲从分裂到统一的趋势,讲的是我们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志》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我认为就是智慧。所以,今天我要讲蜀汉集团“跨有荆益”的智慧。


讲座现场


梁满仓

“跨有荆益”是诸葛亮《隆中对》里面提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看《华阳国志》里面的一条材料,主要讲刘备是怎么起家的,其中有两句话叫“于时先主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伯豫君徐,假翼荆楚”这八个字讲的是刘备一生的变化,是关键性的变化。“伯豫君徐”是讲刘备四处碰壁、四处流浪,当过豫州刺史,做过徐州牧,在这期间被吕布打败过、被曹操打败过,走投无路四处碰壁的情况;而“假翼荆楚”讲的是借着荆楚的力量腾飞。为什么?就是因为在荆楚这个地方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

首先,《隆中对》是战略设计的智慧。

《隆中对》是一篇千古奇文,体现了战略设计的智慧。我们都知道《隆中对》不算标点符号有324个字,短短300多字里面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我总结了四个方面。

第一,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规划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我们知道当诸葛亮在隆中跟刘备讲这番话的时候,天下并没有三分,当时只有北方曹操的势力很大,江东孙吴的势力很大,还有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关中的马超,所以并没有形成三分的格局。诸葛亮着重讲了曹操和孙权这两极,他讲到刘表的时候就说刘表是守不住荆州的,讲到刘璋就说了一句刘璋暗弱也是守不住益州的,至于张鲁韩遂提都没提,可见在诸葛亮心里面当时已经默认两极,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孙权。第三极是谁呢,他就认定是刘备,实际上整个《隆中对》里面已经做了三分的规划。

第二,指出了实现三分的途径,这个途径用四个字来概括——避实就虚。诸葛亮告诉刘备打谁,联合谁,对谁不能图谋,具体说,曹操不能争锋,孙权不能图谋,剩下的刘表、刘璋可图。所以“避实就虚”就是联合孙权打击曹操,然后“跨有荆益”,“荆益”就是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通过这样一个途径来实现三分天下。

第三,规划了建立霸业的战略和政略。《隆中对》最后一句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意思是如果这么做霸业就可以实现了,这个霸业是有一定内涵的,要成就霸业首先你得有地盘,有政治上的权力,有军事上的武力,有经济上的实力,具有这些条件才叫成就了霸业。那么当时谁成就了霸业?曹操、孙权是成就霸业了,他们一个占有北方,一个盘踞江东,曹魏屯田、孙吴开发江南,有经济实力。他们手下兵将众多,有军事实力。刘备要成就霸业,也要有一块地方,也要有自己的政权,也要有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跨有荆益”就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利用荆州、益州的地盘,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安抚南方少数民族,稳定南中、开发南方、内修政理等等,这一系列都是他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途径。

第四,提出了“兴复汉室”的长远任务。这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当诸葛亮为刘备规划长远任务的时候,“兴复汉室”还是一个十分遥远的目标,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具体说怎么实现。只是提出了两路夹击中原,“跨有荆益”,占有荆州、益州以后,一路从荆州出发,再一路出关中,两路夹击中原,这么来实现统一全国兴复汉室的任务。

这就是我讲《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基本上用这四个方面就可以概括了。《隆中对》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对策文章,有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预见性。当时在汉末的时候,很多人也有预测的实力,比如在袁绍集团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谋士叫沮授,他也有预见性,他在袁绍准备发动官渡之战去打曹操的时候,沮授就召集了自己的宗亲,就说我家产什么都给你们,我不要了,因为大祸要临头了,袁绍出去这一战必败无疑。他说“以曹兖州(曹兖州指曹操)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而将骄主忲,军之破败,在此举也”。意思是曹操是非常有胆略的人,具有挟天子的政治资本,我们虽然把公孙瓒打败了,但是这一战之后我们非常疲惫,这时候发动必败无疑。果然,官渡之战袁绍被曹操打得大败,这是一个预见。说到预见,我再讲一个荀彧。荀彧的家乡在颍川,就是现在河南许昌这一带。他看到天下大乱,就跟乡亲们说我们这个地方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我们首当其冲,就要深受其害,所以咱们走吧,结果好多乡亲们都说没有的事,都不走,只有荀彧自己走了。果然,在董卓之变后,董卓的部将出关东,打到颍川这个地方,荀彧的家乡受到了战火蹂躏,很多乡亲在兵荒马乱中受到残害,这就是荀彧的预见。但是我们看沮授的预见,他只预见了一年,一年时间袁绍就被打败了,荀彧的预见也只预见了两三年,从董卓之变到董卓之败三年的时间,所以荀彧预见的时间也不长。但是我们看诸葛亮《隆中对》的预见提前了十多年,他预见了十多年以后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说《隆中对》的预见性真是了不得。

二是具有科学性。《隆中对》预见很“准”,我们看此后的历史发展,一切都是按照《隆中对》的计划一步一步去实现的,都很准。刘备从一个只有几千兵马,地没有一块的客居荆州之人发展起来了。先在赤壁取胜,定下三分的雏形,接着据有荆州,向益州发展,最后建立蜀汉,终于实现天下三分。所以我们看历史发展的趋势都是一步一步按照这个来,所以《隆中对》表面是准,实际上蕴含着科学的判断。有的准是蒙准,俗话说“瞎猫碰上死耗子”一样也能准,但《隆中对》的预见具有科学性。他根据什么判断的呢?他根据当时的形势、根据曹操的势力、根据孙权的势力,分析评估刘璋、刘表等割据势力对整个局势的影响,经过一整套科学的分析,得出天下三分这个结论。所以说《隆中对》的“准”是具有科学性的。

三是具有系统性。我们看《隆中对》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是什么呢?主要是深明大义、兴复汉室、实现统一,这是一个总的目标,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里面又分三个子系统。子系统主要是怎么对待曹操、怎么对待孙吴、怎么对待自己。对待曹操,是势不两立,反对奸臣窃命。《隆中对》里只要一提曹操就说窃命奸臣,把他作为一个窃国大盗,是完全敌对的。当然里面也有曹操“不可与争锋”,但是不争锋是暂时的,是力量不够时的行为,但是一旦力量积蓄到足够和他抗衡的时候就要出动军队与之决战。《隆中对》的设计是两路夹击中原,他的目标始终是对准曹操的,把他作为敌对势力。对孙吴则是视为一种团结的力量,《隆中对》里不止一次提到要团结孙吴。比如孙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还说“外结好孙权”,不止一次表达了对待孙吴的态度。如何对待自己,就是“跨有荆益”了,先据有荆州使自己立足,再进一步占有益州,然后以荆、益为根据地发展生产治理国家,这是对自己。这是三个子系统。

四是具有策略性。《隆中对》是具有策略性的一篇文章。比如说兴复汉室既是战略目标,也是号召天下,争取人心的政治策略。暂不与曹操争锋,不与孙吴为敌,进攻目标指向荆益,就体现了一种避实就虚的特点。外结好孙权,建立孙刘联盟,体现着联弱抗强的策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体现着稳定后方、专力对敌的策略。内修政理,体现着自强自立以抗衡强曹的策略。跨有荆、益,则体现着钳形夹攻中原的策略。所以《隆中对》是充满策略性的。

五是具有思想性。《隆中对》最熠熠生辉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思想性,是注重“人谋”,积极进取,这是它最闪光的一个特点。《隆中对》里首先跟刘备讲了曹操,曹操官渡之战是凭什么取胜的?就是凭“人谋”取胜的。比如曹操出身宦官,袁绍出身贵族世家,社会地位上,曹操不如袁绍。当时曹操将少粮缺,袁绍兵多粮足,在势力上不如袁绍,但曹操为什么最终能够打败袁绍呢,就是因为曹操多谋善断,善于捕捉战机,坚毅果敢,他是发挥人谋作用的结果,首先肯定“人谋”的作用。接着诸葛亮分析了刘备“人谋”的优势在哪儿,刘备发挥“人谋”的作用也有优势,第一他是“帝室之胄”,是汉家皇室的后代,他来兴复汉室名正言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刘备“信义著于四海”,比起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在民众中的影响要好得多。另外刘备“思贤若渴”,就会招揽天下人才为自己服务,这些都是刘备发挥“人谋”的优势。所以诸葛亮的这些分析,不仅肯定了刘备“人谋”的优势,也表现出诸葛亮对“人谋”作用的重视,对刘备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以上是我们讲《隆中对》的一些内容和特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隆中对》不愧是一个伟大杰出的战略规划,为刘备今后发展和兴起做出的战略规划,也体现出诸葛亮的谋略智慧、策略智慧。


梁满仓

其次,循序渐进、徐徐图之是时机选择的智慧。

前面讲诸葛亮《隆中对》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智慧,而占领荆州时机选择是实践上的智慧,怎么去占领荆州?当时刘备不可能一下子就占领荆州,尽管诸葛亮提出来要跨有荆益,第一步先占领荆州,占领刘表的荆州。但是,在当时想占领荆州根本不可能。在见诸葛亮之前,刘备是作为依附投靠刘表,而刘表在荆州经营多年,有很强的势力,即使在见到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提出来要占领荆州也是不能马上落实,为什么?因为有主观和客观的限制。主观上,刚才说刘备讲信义,他投靠人家从人家手里面抢,在信义道德上不占理,刘备自己也不会这么做,而且刘备当时没有力量,这是主观上的限制。客观上,当时刘备在荆州不是非常得人心,荆州当时分两派,一派主张抗曹,一派主张降曹。当然刘备是主张抵抗曹操的,像刘表他也是主张抗曹的。我举个例子,刘表对曹操的态度,刘表曾经给袁绍的两个儿子写信,因为两个儿子在袁绍死之后互相争夺位置,打起来了,刘表给他两个儿子写信,其中就有“当唯曹是务,唯国是康”,再有一个“以优容劣,先除曹操”,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出刘表对曹操的态度,他是要抗曹的,他抗曹不是要灭曹,他怕曹操占领荆州。再有刘表底下有一个大将叫王威,他在刘琮决定投降曹操之后,还跟刘琮建议:“曹操闻将军既降,刘备已走,必懈弛无备。”如果你给我奇兵数千,我就能够把曹操擒获,刘琮都投降了王威还主张打曹操。还有大将文聘,他听说刘琮降曹以后,拒不投降曹操,说“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这是这一派的态度。当然还有降曹派,就是主降派。像刘表的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等,他们都是主张主降的。另外刘表的夫人蔡氏也是主张投降的。这是两派。

刘备当时在荆州,他的态度受到抗曹派的青睐,但是对于降曹派,他是眼中钉。大家都知道刘备有一个“马跃檀溪”的故事。当时降曹派在刘表请刘备的宴席上已经布置了刀斧手,准备在宴席上除掉刘备,他们不赞成刘备抵抗曹操。但是后来刘备得到消息之后就匆匆地离开宴席要害刘备的人发现刘备跑了就追,当时襄阳有一个叫檀溪的地方,现在还有遗址,当时刘备逃跑到这里的时候,想跃马跳过,却一下掉里面了,当时刘备对的卢马说“今日危已,可努力”,两腿一夹,马一下就跃了出来,刘备逃出了一条生路。可以看出来当时反对刘备的降曹派对刘备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想立刻取得荆州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步地来,刘备和诸葛亮他们采取了哪些策略呢?

第一步,利用矛盾,放眼未来,为据有荆州做出铺垫。我们知道当时刘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刘琦,二儿子刘琮,刘琮是刘表的后妻所生养的。在刘表后妻的撺掇下,刘表渐渐地就对刘琦不喜欢了,甚至要加害于刘琦。刘琦向诸葛亮求援,说:“先生帮我想想,怎么才能安全呢?”诸葛亮始终没回答他,最后刘琦没办法,就把诸葛亮引到一个阁楼上,刚上阁楼底下人一下就把梯子撤走了。刘琦就对诸葛亮说:“先生,现在就咱们俩,您说的只能我听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您给我出个主意吧。”这时候诸葛亮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现在江夏郡守的位置空着呢,你怎么不上江夏去,离开这个地方到江夏去当郡守,可以保证你的安全”,诸葛亮一下就把刘琦说醒了,刘琦果然就跟他父亲申请到江夏去任郡守。诸葛亮为刘琦出这个主意,其实还有其他的用意。他在利用降曹和抗曹之间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势力。就是说刘琦受到诸葛亮的点拨保证自身的安全,必定会对刘备诸葛亮感恩戴德,拥戴他,而且在江夏这个地方,刘备集团就有了备用势力。就像下棋一样,这是个先手,是一个先落下的棋子,往后看,这确实是一招很高明的棋,对于后来刘备在荆州立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占有道义的高地。因为刘表集团内部降曹派,处处都要陷害刘备,所以刘备感觉身边处处充满危险,所以他时时刻刻提高警惕。有一件事是刘表病危了,他把刘备叫到身边,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意思是说我儿没什么本事,手下也没什么力量,我死之后你来管荆州吧。这时刘备说了一句“诸子自贤”,您儿子都挺棒的,“君其忧病”,您养病要紧。别人就劝他,说刘备你怎么不听刘表的,你听他的顺便就把荆州拿过来了。这时刘备说“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意思是我不忍心,其实不忍的背后刘备有他的想法,不忍可以说是很表层的原因。他非常明白当时刘表的态度,刘表的位子连自己的长子都不传,要传给刘琮,他死了之后能让刘备代替刘琮吗?这根本不可能。他一眼就看出来刘表的虚情假意,所以这说明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成熟的,既占有道义高地,又防止了刘表集团对他的陷害。

刘表死后,刘琮面对曹操大军南下,投降曹操,这时候刘备率军南撤,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劝刘备把襄阳打下来,刘备又说我不忍心,又以不忍为由拒绝了。其实我说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的意见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不忍是一个次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前景非常危险。首先,要打襄阳必然要遭到降操派人的拼死抵抗,比如蔡瑁、张允、蒯越等都在襄阳城里面,如果要攻襄阳,双方打起来,必定也消耗自己的力量。而且曹操大军几十万人马已经南下了,所以即使打下了襄阳,自己力量也消耗了,还要面对强大的敌人,这是好的结果。如果不好,就是拿不下襄阳,曹操大军杀到了,襄阳也没有拿下,就要腹背受敌,想再撤也撤不了,所以他不打襄阳也是一种军事上非常成熟的表现。

第三,进军江陵,改道夏口。曹操大军南下之后,刘备、诸葛亮一行往南撤,一开始准备撤到江陵,就是长江边的那个江陵,现在的荆州市。当时江陵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兵马粮草,撤到那里当然是很好的,曹操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马上率领轻骑兵连夜追赶,阻止刘备进军江陵,进军江陵刺激了曹操迅速占领江陵的欲望。曹操在长坂坡追上刘备之后,把刘备打得七零八落,刘备跑他并没有追,直接就下江陵了,因为他要首先占领江陵,他追刘备的目的,不是要歼灭刘备,而是要抢在刘备之先去占领江陵,不让刘备去占领江陵,所以刘备江陵去不了之后,马上就改道到夏口,到刘琦占的地方去,可以看出来当初诸葛亮给刘琦出的主意是多么重要。到夏口产生一个什么效果呢?因为荆州、江陵是在长江的上游,夏口是在长江下游,孙权势力柴桑就是现在的九江,所以在沿长江分布的,从西往东数,就是曹操、刘备、孙权,这样孙权和刘备他们就近了,便于联合起来去抵抗曹操,所以改道夏口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做法,为后面赤壁大战孙吴联军大败曹军布下很好的局面。因为孙权和刘备挨着很近,在一条江上,所以改道夏口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第四,见缝插针,占据荆州。这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曹操败退,他自己已经回到襄阳,让手下大将驻守江陵。这时候刘备和孙吴各自分工,周瑜带着他的部队沿着长江,溯江而上,直奔江陵去了。因为孙吴的策略是要全踞长江,把整个长江全都占领了,以长江天堑对抗北方的曹操,他要占领整个长江流域,江陵在长江中游,所以孙权要全踞长江,首先去打江陵。而刘备趁着孙吴的部队打江陵的时候,他自己率领部队往南打了,就是荆州的南四郡,就是长沙、武陵、零陵、桂阳江南四郡。所以当时就形成这么个局面,周瑜占领南郡,刘备、诸葛亮占领江南四郡,初步形成这么个局面,这个局面对刘备是不利的局面。为什么呢? 刘备集团占领江南四郡,孙吴占领整个长江,刘备集团挨不上长江的边,就不能往西去取益州,对自己很不利。当时刘备采取什么办法呢?第一个是推举刘琦作为荆州牧,而且刘备向孙吴要求:“我是跟刘琦一块的,应该给我一块地方离长江近一点”。在刘备要求下,周瑜把长江边上现在叫油江口的一个地方给了刘备,长江往东流的时候,突然往南拐了,在往南拐的这一段,有一条河叫油水,油水流进长江,长江这个口叫油江口,把油江口这个地方给了刘备,刘备改名叫公安。这时候,刘备已经初步走到长江边上了。但是油江口在荆州和九江中间,所以周瑜他们也不满意,刘备也不满意。刘备推举刘琦做荆州牧之后,刘琦不久就病死了,这时候刘备群下一致推举刘备做荆州牧,刘备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荆州牧的职位,荆州牧就是荆州刺史,刘备说我要占荆州,荆州郡治江陵都不给我,我怎么当刺史?在刘备的一再要求下,当时孙权内部也有人说把荆州让给刘备有好处,因为两边都受曹操北方的压力,若你把荆州让给刘备,咱们在南京下游这一带,刘备在长江中游一带,他可以为咱们分担曹操对咱们的压力。

最主张把江陵让给刘备的是鲁肃,他特别希望这样,鲁肃这招建议真的很有眼光。当曹操在北方听说孙权把江陵让给刘备的时候,他正在写字,笔一下惊落在地上,他很担心形成这个局面,而他所担心的局面恰恰形成了。这也是《三国演义》里借荆州的来源,其实不是借荆州,是他们通过交换对双方都有利,我建议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清朝人赵翼《廿二史札记》,里面专门讨论了刘备借荆州的问题,其实不是借。刘备占领了江南四郡,最后从孙权手里让得了荆州,所以他就走到了长江边上。我们知道荆州、江陵再往西,过了宜昌进入三峡就到益州了,就等于是走到长江边上,为争取益州、取得益州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就是刘备取荆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做法都体现了这个集团的智慧。

第三,“跨有荆益”是群策群力的智慧。

这里重点讲讲占领益州时机选择的智慧。占领荆州之后,当时还没有机会马上夺取益州,这时候有一个机会来了,就是张松的到来。张松受刘璋的委托,本来先去见曹操的,曹操正好刚占领荆州打到襄阳,正得意的时候,张松本来想投靠曹操,结果由于曹操正在得意,没把张松放在眼里,对张松很怠慢,没想到张松这个人心气很高,发现曹操对他怠慢,转头就离开曹操到刘备那去了。他到刘备那儿待了几个月时间。赤壁胜利在12月份,张松从赤壁之战发生之前到之后,都在刘备阵营里面。刘备阵营对张松非常好,对张松的态度与曹操是截然不同。所以张松受到刘备厚遇之后回到益州就跟刘璋说,曹操怎么不行,刘备怎么仁厚,劝刘璋跟刘备结盟,这时候刘备实际上通过张松的帮助就在刘璋那儿等于是先有一个印象了。

刘备集团占领荆州之后,跟着就做好进据益州的人事安排。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扎在江北,就是江陵,长江的北岸,还没有到襄阳,因为襄阳这时候在曹操手里。张飞是宜都太守,赵云是桂阳太守,廖立是长沙太守,郝普是零陵太守,关键是向朗作为秭归督,就是都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总督四县。这四县都是在长江上游,长江三峡这一段,秭归,宜都县,巫山县,宜昌市,都是长江上游,当时是由向朗总督的。向朗是什么人呢?他是诸葛亮的好朋友,当时诸葛亮在荆州隐居的时候,就和诸葛亮是好朋友,向朗“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庞士元都是好朋友。所以诸葛亮把向朗安排在长江上游四县,等于让向朗守住益州的门户,为将来往益州挺进占据很有利的位置。

诸葛亮做这个安排的时候,刚才我讲了,曹操仍然占据襄阳,这时候把关羽命名为襄阳太守,但又没实际占领襄阳,实际上诸葛亮已经做好准备,就是说刘备集团一旦占有益州之后,《隆中对》最后说一路出关中,一路荆州北上,双路夹击,襄阳这一路实际上等于有交给关羽的打算。所以后来诸葛亮率着赵云进入益州之后,关羽是留在荆州的,做这个安排已经做好了两路夹击中原的准备,而且初步做好了向益州进军的准备。所以“跨有荆益”的目标一旦确立之后,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占荆州的时候没有放弃,占有荆州南四郡的时候也想着益州,安排人事的时候也是想着益州,“跨有荆益”始终是他们定下来的战略目标,而且始终要贯彻这个目标。

再有诸葛亮力劝刘备重用庞统。庞统一开始不受重用,刘备见了庞统之后,打发他到耒阳县做一个小县令,当时庞统在耒阳县当县令的时候把这个县治理得乱七八糟,什么事都不管,整天沉湎酒事,后来刘备非常生气,要治庞统的罪,诸葛亮、鲁肃说庞统不是治理一个县的材料,他是大才,你让他治理一个县是大材小用了,诸葛亮也力劝重用庞统,在他们的力劝下,最后庞统终于得到重用。当时庞统和诸葛亮一起当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是当时最高的军事统帅,两个人同时当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安排?因为将来要去打益州,诸葛亮是帮助刘备很合适的人才,但是荆州又不能放,所以诸葛亮只能占一头。刘备要进军益州身边缺少得力的人才,这时候恰恰诸葛亮推荐了庞统,所以庞统是决定协助诸葛亮去完成《隆中对》第二步战略的人才。庞统担任军师中郎将之后,他和诸葛亮似乎之间就有了一种分工,诸葛亮负责巩固荆州,庞统负责占领益州,所以凡是跟益州有关的事都是庞统,很少有诸葛亮帮助。人事准备工作完成了,进军益州的助手也给刘备配备好了,荆州已经占领了,走到长江边上了,进军益州的门户已经把住了,现在万事俱备就欠东风了。

建安十六年,曹操命令钟繇打张鲁,因为张鲁的汉中就在益州的北边,张鲁还没吓坏,刘璋先吓坏了,他赶紧派法正、孟达到荆州去迎刘备,诸葛亮到益州去帮助他们对付张鲁、对付曹操,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时候庞统,还有法正都劝刘备这是好机会,我们把你领到益州,到时候你马上拿下。甚至庞统提出“逆取顺守”,所谓“逆取”,就是说人家本来请你帮助,结果你乘人之危把益州拿下了,你这个不符合道义,这叫逆取。但是逆取之后我们得顺守,虽然手段不光彩,但是我们取得益州之后可以推行很好的政策,可以取得人心,可以施行德政,这就是“顺守”。对于逆取顺守,刘备就不同意。因为我们知道刘备讲仁德,讲道义,他不愿意背负“逆取”的名声。刘备说:“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就是为点小利失信于天下我不干,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想借入益州帮助刘璋的机会顺手把益州拿下,他还是不愿意逆取。

当刘备率领人马进入益州之后,与刘璋在涪城相会。刘璋带着他的手下到涪城迎接刘备,刘备在那儿待了三个多月,日日夜夜喝酒,待了很长时间。这时候法正又劝刘备说:“他都送到你嘴边,你不顺手拿下,机会丢了很可惜”。这时候刘备还是坚持不要逆取,失信义的事不干,所以刘备带着人马真的到北边昭化古城做出一副抵抗张鲁的样子。实际上刘备不是不想取益州,他始终也没忘记,但是他不愿意背上逆取的名声,他时时找机会,看怎么样不背逆取的名声又把益州拿下,他是想这个主意。这时候荆州发生什么事了呢,曹操对孙权发动进攻,刘备这时候对刘璋就说,我的盟友孙权已经受到曹操威胁了,您这儿也没什么事,我要带兵回去救援孙权。刘璋一听刘备要走,之前给刘备又是兵又是粮草又是钱财,付出这么多东西,你甩手走了我北边没人管了,就很生气下令刘备到哪儿都阻拦他,给刘备的物资全都克扣不给,这时候刘备利用这个机会对手下进行动员了。动员是怎么说的呢?“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恡于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意思是我到这儿帮助你抵御强敌,劳师远征居住不安,现在把粮草给我扣了,还想让我给你出力,可能吗,于是发动了讨伐刘璋的战役。

讨伐刘璋,庞统给刘备出了上、中、下三个策略。上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中计: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下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我们知道上计是偷袭,取之不武,刘备始终不愿意,所以没有采取,下计等于是前功尽弃,进了益州之后,退回去再做打算,刘备也不干,所以他采取了中策,把杨怀、高沛杀掉公开宣战,他既不是偷袭,也不是智取。为什么宣战呢,因为刘璋不讲道理,不给我粮草,还层层派兵阻拦不让我回去,所以找借口这样逆取,当然逆取色彩淡了很多,最后他们拿下涪县拿下绵阳,兵临成都城下,刘璋最后投降,实现了“跨有荆益”最终的目标。

这是取益州的策略掌握的时机。我们看“跨有荆益”目标的实现,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抓住了一次次机会,体现了一个又一个智慧,我们说“跨有荆益”确实是一个智慧的实践。如果说《隆中对》是理论的实践,那么“跨有荆益”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智慧实现《隆中对》的目标。

最后,总结一下“跨有荆益”的智慧。

刘备的政治智慧。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取得荆州的机会,一次是刘表托孤,再一次是诸葛亮劝他攻打襄阳,他两次都拒绝了。为什么拒绝呢?因为刘备知道第一次是陷阱,一旦答应了刘表,就会让刘表察觉到自己觊觎荆州的野心,不但得不到荆州,恐怕性命难保,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放弃机会,是虽然有可能打下襄阳并迫使刘璋改变降曹,但会因攻打襄阳遭到城内降曹派的抵抗而拖延时日,很可能前脚打下襄阳,后脚曹操大军就到,更危险的是襄阳没打下来曹军便到了。如此便会形成刘备集团单独面对曹军的局面。刘备凭借自己的政治经验避免了上述危机,从而有了后面的联吴抗曹,赤壁大胜,据有荆州等一系列成果,这体现了刘备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诸葛亮的政治战略智慧。在刘表集团内部斗争中,支持刘表长子刘琦,给他出主意,让他请求出任江夏太守,离开权力斗争漩涡自保,同时也为自己准备了一块可以立足的根据地。这种战略远见是战略智慧的表现。

刘备的策略智慧。当阳兵败,在东奔汉水汇合关羽水军途中,遇到前来荆州吊唁刘表的鲁肃。当时鲁肃问起刘备要到什么地方时,刘备本来要到江夏的,刘备假意说要到苍梧投奔太守吴巨,到南方了。鲁肃立刻说,“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意思是吴巨是凡人,你到那里没用,还不如东联孙吴。通过这个试探,刘备就了解了孙吴的意图,有利于联吴抗曹信心的增强。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手段,但是是为联吴服务的,也不失为是一种智慧。

刘备集团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赤壁大战火烧战船之后,刘备一方面上表让刘琦继任荆州牧,一方面趁孙吴军向西向北进军之机,南下占据荆州江南四郡。前一个举动为刘备在刘琦死后继任荆州牧奠定了政治上的合法基础,后一个举动则是利用有利时机,用军事手段扩大荆州领地,为刘备继任荆州牧打下物质基础。再有争取张松体现了刘备集团的目光长远,与据有荆州实践中利用刘琦有异曲同工之妙。安排庞统随刘备入川,体现了诸葛亮的用人智慧,因为在对荆州和益州重要性的看法上,庞统有重益轻荆的倾向,庞统重视益州,对荆州不是那么重视,所以安排庞统协助刘备入蜀,可以充分发挥庞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在采取什么方式占领益州的问题上,刘备放弃了“逆取”,没有把“涪城会”变成“鸿门宴”,固然与他的仁义有关,也表现了他政治家的智慧。用佯返荆州的办法,逼刘璋做出“积帑藏之财而恡于赏功”的不义之举,逼刘璋做出不义之举,以“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的冤屈形象对刘璋公开宣战,从而淡化了占据益州的逆取色彩,表现出手段的老辣和高明。

最后就是结论。“跨有荆益”非一人之智力所能完成,其中既有理论的提出,又有落实的践行。在践行中有刘备、诸葛亮、庞统以及蜀汉集团其他人员富有创造性的努力。因此,“跨有荆益”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当然,这个智慧并非完美无缺,它的缺陷要靠更大的智慧弥补。

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