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全军授衔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开国元帅评出了十位,而在评衔之前,原本拟授毛主席 “大元帅” 军衔,却被他辞让了。除此之外,还有三位元勋级人物也辞让了军衔,他们分别是周总理、刘少奇同志和邓政委。



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是聂帅的上司,也是林帅与徐帅的老师,其地位可与朱老总比肩。周总理于 1921 年入党,比其他元帅都早。在长征初期,周总理是红军最高决策团成员之一,职务与地位在同期高于毛主席。周总理还是朱老总的入党介绍人,对革命的贡献不低于朱老总。不过,人民军队中朱老总一直是总指挥,且周总理性格谦逊,若参加授衔,他会主动排在朱老总之后。从周总理的资历来看,若未辞让军衔,他在元帅中不是排在第一就是第二的位置。

刘少奇同志在 1945 年是中央五大书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新四军政委,这是元帅级别的军职。当年五大书记都有资格参加授衔,但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都辞让了。任弼时在 1950 年去世,未参加评衔。从五大书记的职位来看,刘少奇若参加授衔,在元帅排行中位居前三。除周总理与朱老总外,其他人的资历与地位都不及刘少奇,彭德怀也不例外。虽然彭总战功卓著,但地位不可能在五大书记之上。建国后,毛主席是第一届国防委员会主席,后两届由刘少奇担任,朱老总仅为副主席,可见刘少奇在军中地位之高。



邓政委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刘伯承司令员组成的刘邓大军让敌人闻风丧胆,解放战争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刘伯承司令员在元帅排行榜中位列第四,邓政委地位自然不低。邓公军政全能,虽名义上是八路军 129 师以及二野的政治委员,但对军事决策有能力和见解。1955 年评衔元帅名单中有邓公,排在第七位,比罗帅高一点。邓公觉得自己作为军委委员和中共中央秘书长,不参加评衔更合适,最终未获得元帅军衔。若周总理和刘少奇同志都参与授衔,邓公可能会排在第九位。1988 年全军再次授衔,邓公依然拒绝评衔。



在此,可以插入一个历史案例。在苏联授衔历史中,也有一些领导人物出于各种考虑辞让军衔。例如布尔加宁曾辞让元帅军衔,他认为自己的工作重心更多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对军队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少。这与中国的周总理、刘少奇同志和邓政委辞让军衔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国家建设和发展,不追求个人的军事荣誉。



这三位元勋级人物的辞让军衔之举,体现了他们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贪恋荣誉,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更在于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选择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荣誉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伟大在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实际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