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衔,关于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引来争议,刘少奇认为陈毅并不适合提名为元帅。刘少奇与陈毅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陈毅在各方面也都符合成为元帅的标准,那么刘少奇为何持反对态度呢?



事实上,刘少奇的反对并非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原则,毛主席和中央明确规定,在军队进行授衔时,已经离开军队的将领,不应该再参与授衔,像邓小平、刘少奇、李先念等人都没有参与授衔,要是没有这个明文规定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被提名。

陈毅在1950年就离开了军队,转而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后来又担任副总理,也就是说陈毅当时就已经失去了,参与授衔的资格,正是基于这一原则,刘少奇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主张不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周总理随后对此事进行了解释,陈毅离开军队只是暂时的,他迟早会重新回到军队的工作岗位上,所以他的军籍和军衔应该被保留,这一做法也适用于李聚奎,他曾被授予上将军衔,但在1955年调任石油部门工作,周总理为他保留了军籍和军衔。



直到1958年他重新回到军队,并获得了补授的军衔,对于周总理的做法,毛主席对此也给予了肯定,因此陈毅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对于陈毅被授予元帅军衔,有人指出之所以刘少奇反对,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粟裕的贡献最大,而陈毅并未参与军事指挥,对于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也是不正确,因为陈毅在不同阶段,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小觑的。

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损失惨重,中央委派刘少奇担任华中书记重建军队,但刘少奇为了确保新四军的迅速恢复,他申请了陈毅负责重建工作。



刘少奇担心直接申请要人,中央不会同意,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直接提到了彭老总和朱老总的名字,不出意外中央给拒绝了,接着他又提到了陈毅,最后随陈毅成为新四军的军长,负责扩大新四军的力量。

陈毅领导新四军参与了各种战斗,粟裕才慢慢的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因此要说在军队中的地位,粟裕远不及陈毅。

在淮海战役虽然是粟裕指挥,但他自知在军队中声望不高,担心指挥不动老将,难以服众,于是粟裕就申请让陈毅和邓小平来指挥,最后中央也同意了。



尽管粟裕的军事才能胜过陈毅,但在部队中,陈毅的威望却远超过他,所以刘少奇反对陈毅授予元帅的原因,并不是能力和贡献的问题,而是基于原则问题。

陈毅被授予元帅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对老将的尊重和信任,是对他们能力和付出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党内团结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些革命老将心中,并不在乎自己被授予何种军衔,在他们看来,能为国家、为人民奉献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共产党员的价值观和意义所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