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在中南海怀仁堂内,毛主席亲自为朱德等十位将领颁发了元帅任命状,共和国十大元帅就此诞生。
关于十大元帅的资格问题,长期以来都是热议话题,其中有三位元帅存在争议,分别是陈毅、聂荣臻和叶剑英。
陈毅能获得元帅军衔,除了资历和战功的原因外,还与陈毅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和三野代表有关。
新中国大授衔同样存在山头平衡的因素,彭德怀、刘伯承和林彪分别代表一、二、四野,贺龙元帅代表红二方面军。
至于三野的代表,陈毅并非唯一人选,粟裕具备相同的资格,并且党中央在两人之间进行抉择时,还出现了意见分歧。
刘少奇欣赏粟裕的军事才能,提议将元帅军衔授予粟裕,周总理则坚决支持陈毅,理由元帅军衔有助于陈毅开展日后的工作。
单论战功而言,粟裕显然更占优势,解放战争中,粟裕的表现可谓是惊艳全党干部,没有人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才能。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不满足元帅的标准,元帅名单敲定前夕,党中央增加了一条“转到地方工作的干部不参与授衔”的标准。
陈毅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已经脱离军队工作,不应该参与授衔,是因为周总理的坚持,才保留了陈毅的资格。
陈毅在国务院分管外交工作,元帅军衔可以提高陈毅的地位和威望,有助于帮助陈毅开展外交和统战工作。
聂荣臻同样受山头平衡因素影响的元帅,作为华北野战军的代表,聂荣臻各项条件都不算出众,在各个时期的表现也较为平庸。
聂荣臻并没有像刘伯承一样受过系统性的军事教育,虽然有黄埔军校任职的经历,但是没有林彪那样的学习的过程。
解放战争期间,聂荣臻率领华北野战军在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创造辉煌的战绩,还是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入关,奉命统一领导两大野战军,才顺利取得平津战役战役的胜利。
纵观聂荣臻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表现,单独领兵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经历少之又少,远不如彭德怀、林彪和刘伯承。
比较有趣的是, 聂荣臻取得的军事业绩,大多与林彪有关,两人曾经搭档领导红一军团和115师,而军事主官是林彪。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让一些人对聂荣臻获授元帅军衔产生了质疑,以至于北京博物馆的一位专家曾这样说:
“如果想要写好《聂荣臻传》,就必须先写好《林彪传》。”
叶剑英在十大元帅中最为特殊,既没有实际战绩,也没有派系背景,叶剑英能够获得军衔,完全依靠特殊地位和资历。
叶剑英成名较早,自北伐战争开始,就是“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种特殊地位,没有一位将领可以取代。
十大元帅中,单论资历,数朱德和刘伯承最老,其次就是叶剑英,叶剑英协助蒋介石东征时,林彪还没有进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以后,叶剑英长期担任参谋长的角色,做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工作,没有直接参与指挥军队。
作为一名元帅,没有战功似乎有些违和,偏偏叶剑英就是这样一位元帅,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决胜岂止在战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