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国藩在历史上是拥有绝对地位的,甚至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完人”足以看出大家对于他的推崇,当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对此先暂且不说,面对当前大清的局面只要是一位中国人都不会熟视无睹。
曾国藩心中也满是遗憾,他还想为大清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遗憾的是他的身体支撑不了,在他临终之前,他的学生李鸿章陪伴在他的床前,询问了他一个问题:当今有谁人可用?曾国藩说出了五个名字,这五人都是近代影响重大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吧!
一、左宗棠
首先要说的就是左宗棠了,在提到左宗棠的时,我们都能联想到他和李鸿章之间因为新疆的事情在朝堂上闹得很僵,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左宗棠实际上和曾国藩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和睦。
之前因太平天国事件导致这两人产生误会,虽说是产生了误会,但是并不会影响曾国藩对左宗棠的看重。
当然本身左宗棠也是很有能力的,正是因为他自身能力的出众,才让曾国藩能不计前嫌的在临终之际推荐他。每当说到左宗棠的时候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新疆了,实际上新疆仅仅是左宗棠政绩中一部分,并不是他所有政绩。
早年的左宗棠所看重的点和其他的学子就是不一样的,当其他人依旧将所有的目光都放在八股文上的时候,左宗棠就开始对着地理和军事进行深刻的研究,并渐渐地有了成就,尤其是在地理上。
虽说是科举考试这一条路走得很艰难,但只要有能力,那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太平天国期间他一直担任的就是骆秉章的幕僚。这一干就是整整八年的时间,当然经过八年时间的锻炼他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因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运动中立下了大功。左宗棠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其实在收复新疆前左宗棠已经有了一项十分出色的成就了,他在短短五年的时间中就平定了陕甘地区的叛乱。
可以说根据当时大清的局势来说,这些地方叛乱若是没有一位拥有强硬手段的人根本就没有办法收复回来。
不要以为左宗棠就只单单是一位武将,他在近代化建设中也是贡献不小的,从李鸿章给左宗棠的挽联中就能够看出: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二、彭玉麟
接下来要说的这一位就是彭玉麟了,彭玉麟在历史上的地位那也是和左宗棠、曾国藩并列的,足以看出他的能力和贡献。
可以说在晚清那一段灰暗的历史中,彭玉麟绝对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在他的身上就能够清晰地看出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彭玉麟的一生有一个为人做官的准则“不要钱,不要官,不要命”他所为的仅仅是自己心中的正义和光明。
当然和上文所说的左宗棠一样彭玉麟在为官期间也是多次和曾国藩叫板,甚至当时曾国藩还是彭玉麟的上级,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改变他的行为。
在这还有一件轶事,那是在对抗太平天国期间,此时的彭玉麟在曾国藩的麾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曾国藩忽然过敏了,背上瘙痒难耐。
于是他就找了一位小妾,正好能给他当一个挠痒痒的工具,这件事在当时也是掀起轩然大波,因为时机不对,此时正是国丧期间。
在朝中曾国藩也被不少政敌弹劾,彭玉麟肯定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帅被弹劾的,于是他当即就拿着剑去到了曾国藩的大营中,强迫那一位女子离开。
彭玉麟的一生最痛恨的就是贪官了,他宁愿不干回家也不愿意和这些贪官同流合污,他的这一种品质正是当前大清最需要。
三、沈葆桢
其次要说的就是沈葆桢,和左宗棠这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步入朝廷不同,沈葆桢的出身很好,他是林则徐的外甥,同时也是他的女婿。
有了这一层身份,其实是很给沈葆桢加分的,毕竟林则徐那也是在大清朝廷中拥有很多的弟子,这些人对沈葆桢肯定是会给予特别照顾的。当然沈葆桢自己也很是争气,也因此得到了曾国藩的看重。
将本应该是闲赋在家的沈葆桢举荐给朝廷,并且还推荐沈葆桢担任了江西巡抚这一位置。但是同在朝中要是说一直都关系都很友好,并且没有因为政治立场不同等原因,产生隔阂是不可能的事情。
沈葆桢和曾国藩当年也遇到了这样的困境,那是在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攻打南京的时候。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天京,足以看出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这样的战争后勤是肯定要跟得上的,但正是这后勤出了问题。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曾国藩得知这件事后,很快就给弟弟拨去了银子,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笔银子在路上被截胡了,截胡的人正是沈葆桢。当然曾国藩也没有当即就发作,而是上奏给朝廷。
朝廷给曾国荃拨的这一笔钱同样被沈葆桢给扣下了。曾国藩可不是生气,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两人撕破脸,当然这并不能左右曾国藩肯定他的能力。
四、郭嵩焘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湘军的创建者之一,同样也是清醒看世界的第一人——郭嵩焘。郭嵩焘和曾国藩也是挚友,这两人也是早年就结识了。
其实郭嵩焘的人生经历和左宗棠还是很像的,因为他也是考中了举人后,在会试中两次都没有考过。但是他有一位好友——曾国藩,也就是在曾国藩的举荐之下,他去到了杭州。就是这样巧,在去到杭州不久后,鸦片战争就爆发了。
亲眼看到和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那之后郭嵩焘更加坚定了要步入仕途的心。是以在他三十岁那一年终于考上了进士。并且他不仅和曾国藩是好友,他和左宗棠也关系匪浅,甚至能说正是在他鼓动和劝说之下,这两人才决定出山。
他一心为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封建思想,所以很多顽固派诟病于他,影响了他在后世的名声。
五、刘长佑
最后一位要说的就是刘长佑了,和上文的几位一样,他和曾国藩也是旧识,他和曾国藩在道光末年就已经结识了。
在当时的大清刘长佑绝对是其中最有远见的一位,因为他早就看出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在刘长佑看来,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上升,一定会激发他们的野心。日本那是从前朝就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当前他们的国力得到了提升,肯定是会对中国出手的。
是以刘长佑的想法就是趁日本还未得到发展就直接出手,给予日本致命的打击,刘长佑当时详细到了什么程度,他甚至将具体的战略方案都做出了。遗憾的他的这一想法在上报慈禧太后却遭到了拒绝。
在这可能很多人都对慈禧不满,觉得她没有远见,若是依靠当时大清的局势出发就能知道慈禧的想法还是很正确的。众所周知从最开始的鸦片战争到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时的大清根本就没有多少战斗力。
并且不久前左宗棠才收复了新疆,虽然是取得了胜利,但却和俄国袖手旁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万一大清要对日本出手时,这些国家趁火打劫,极有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刘长佑的远见在大清也是绝无仅有的,也能够明白为何曾国藩会在逝世前推荐他。
结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大清能够在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苟延残喘多年也正是因为晚清出现了很多位救世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