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生时代历史课本上这句响当当的话,相信不少人都还记得。但或许鲜少有人知道,说出这句话的人——清代学者魏源,就长眠于西湖边的九曜山里。清明将至,杭城春意盎然,恰是一个拜访探寻先人足迹的好时节。
魏源(1794-1857)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是近代中国首批“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魏源画像(资料图片)
他所写的《海国图志》记载了西方国家的历史、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界地理、天文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提出了许多关于救国的新思想,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洋务运动的出现、晚清军事近代化以及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都起了重要作用,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魏源墓前的“海国图志”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魏源在当时却并不得志,人生曲折坎坷,在62岁时选择来到杭州潜心研究佛学,次年便寂然离世。因魏源挚爱杭州山水,亲友将他葬于西子湖畔九曜山的分支南屏山。墓地几经损毁,终于在100多年后重新被发现,立碑塑像,守得一方安宁与平静。
“考运”不佳,51岁中进士
受好友林则徐所托编撰《海国图志》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奈何“考运”不佳,十几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直到51岁时才终于考取进士。
魏源的性格不适合当时的官场,但他是有治理之才的。出任东台(今江苏东台市)知县虽不到一年,却得到当地人民的称颂。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幕僚和从事写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被发配新疆,6月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好友魏源赶来与他相见。两人先是抱头痛哭,后是彻夜相谈,临别时,林则徐将多年收集的《四州志》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编撰一部更为详尽可靠的西方史地全书,以助有识之士了解“夷情”,制订抗敌御侮良策。魏源毅然接受了这个重托,广泛收集资料,奋笔疾书,于1842年12月底完成《海国图志》五十卷,1847年增补为六十卷,1852年再增补为百卷本,历时十年之久。
海国图志原叙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最早、最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经济情况的巨著,把当时世界的真实面貌展示在中国人民的面前。更重要的是,魏源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纲领性口号,充分表现出中国了解西方、研究西方、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民族智慧和自信心,引导了后续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
遗憾的是,由于统治势力的墨守成规,尤其是其中的顽固派无知地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一概称之为“奇技淫巧”,使得魏源在当时并不受皇帝待见,“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的先进思想未能得到肯定。
挚爱西湖山水
在杭州辞世并安葬在杭州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年近六旬的魏源时任高邮知州,在高邮附近成功防御了太平军,但曾经的顶头上司杨以增,此时已贵为“剿贼总督办”,以“迟误公报”为由弹劾魏源。
魏源最终被罢免官职,虽不久后复职,但他已对朝廷丧失了信心,以“世乱多故,无心任官”之由请辞,潜心研究佛学并整理自己的学术著作。
1856年秋,魏源来到杭州,住在净慈寺旁的东园僧舍里,在那里他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本书《元史新编》,次年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便去世。今年是魏源逝世168周年。
《魏源诗文选注》里说,魏源去世时“在侧者只有其侄魏彦及来访友人金安清。亲友以其生平爱杭州山水之胜,为之停厝于清波门外,后葬于南屏方家峪”。曾热心“经世”的伟大思想家,最终选择了“出世”的道路,皈依佛门,辞世于僧舍。
人生最后一遭的杭州之旅,并不是魏源第一次来杭州。道光八年(1828年),魏源来杭州办事。经好友龚自珍介绍结识了杭州的伊庵居士钱林,跟从钱居士学《楞严》《法乘》诸佛典,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
有神交无身交
左宗棠为老乡魏源修墓
晚清重臣,同是湖南人的左宗棠与魏源处于同一时代达40多年,从现有的史料中,很难考证魏源和左宗棠有过直接交往。二人虽无缘“身交”,“神交”还是很深的。
早在1829年,18岁的左宗棠就从友人那里读到了魏源编著的《皇朝经世文编》,称其是一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用之书”。为了拥有这本价格不菲的好书,他曾一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来凑齐资金。
左宗棠同样阅读了魏源的其他著作,特别是《海国图志》和《圣武记》。如《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所体现的“开眼看世界”精神,与他后来主张学习西方军事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另外,左宗棠还受人之请为《海国图志》作序,在序里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魏源激于强寇入侵、中国积弱的“发愤之作”。
左宗棠常以魏源思想的实践者和魏源事业的继承者自居,在提到自己先后创办的福建船政局和兰州制造局等卓有成就的洋务企业时,他曾自豪地说:“此魏子所谓师夷长技以制之也。”
魏源在杭州逝世之时,正值太平军与清军激烈战斗之际,局势动荡,家人只得把他草草下葬。同治三年(1864年)3月,左宗棠率军攻占杭州,控制浙江全境。大约就在他进驻杭州后到年底进军福建前这段时间,也许是不忍心看见故人凄凉地长眠在乱石岗上,他花重金主持修整了魏源墓,以表对魏源的景仰和敬重。
民间学者帮助发现墓址
双坟并立难以分辨
西湖这块宝地四周,自古名人墓地众多,其中许多都随着岁月变迁而难以辨认。如今这处魏源墓址的发现,离不开一位叫丁云川的民间学者。
热衷搜寻西湖名人墓葬的杭州人丁云川,今年已经83岁了,20多年前发现魏源墓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丁云川告诉记者,2000年时他在报纸上看到“魏源墓已经被淹没了”的消息,这和他在书中所查阅到的不同,便打电话给报社,说魏源墓应该在的。
帮助寻访到魏源墓的丁云川
1995年出版的《西湖志》里提到过,魏源墓在南屏山麓方家峪(今阔石板路147号后山坡上),已在20世纪70年代清除西湖无主坟时被毁。南屏山是九曜山的一支,在西湖南侧。方家峪就是阔石板附近一带的山坡,只是这个地名现在已不再使用了。
阔石板
根据这个模糊的记载,丁云川来到方家峪寻访。村民说,魏源的守墓人姓沈,已经去世,但当时他的孙女沈莲娣还在。2017年魏源墓重修完毕之时,她已不在人世。丁云川现在回忆起来,仍感叹当时能找到沈莲娣是件非常幸运的事。
丁云川翻出了自己写的《行走西湖山水间》一书给我们看,其中《魏源墓保护始末》这篇里介绍道:据沈莲娣回忆,20世纪50年代,魏源的曾孙女从南京赶来杭州扫墓。当时还是小女孩的她领着一行人去过魏源墓,看到墓地是有魏源墓碑的。20世纪70年代,西湖周边清理墓葬时,墓碑被当地村民拿去做猪栏石用了,再后来便不知去向。
丁云川想请沈莲娣一同上山寻找魏源墓,沈莲娣说,方家峪封山几十年,已成荒山,路不好找。丁云川说,当时沈莲娣也已经60多岁,自己再三恳求:“我说,你再不陪我(上山找墓)的话,就没人知道了。能不能帮帮忙?”终于打动沈莲娣,答应陪他上山。
魏源墓前的石牌坊
他们在草木丛生、蛛网密布的山林间一番寻觅,终于找到了两个坟包,沈莲娣说,眼前的两座墓中肯定有一座是魏源墓,具体哪一座就分不清了。后来,丁云川又和凤凰山管理处文物科的工作人员以及沈莲娣一起去了一次,最终确定了魏源墓的位置。
墓地重修立雕像
东园僧舍已不复存在
2005年,魏源墓地纪念碑在两座墓之间立了起来。然而,由于两座墓紧紧相邻,墓穴形制又极为相似,且都以夯土为主,外围包了一圈石头,加上两座墓均曾被盗,除部分骸骨外,没有任何物品留下,验明魏源墓“真身”的难度较大。
魏源墓
2017年,凤凰山管理处经史料记载及现场踏勘,恢复魏源墓主体及墓道,重现了旧时景观。浙江湖南商会、邵阳商会筹资重修墓碑、捐赠魏源雕像和《海国图志》雕塑。其中魏源雕像为半身像,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加上黑色的大理石底座,高约1.8米。
魏源墓
魏源墓前的魏源像
沿着玉皇山庄对面的小路往西,穿过公园走进阔石板小区(老底子的南山村),经过一面写着“海国图志”四个大字的白墙继续沿着山脚走,快到行车之路尽头的地方,就能看到路边魏源墓的指示牌了,拾级而上有个小小的牌坊,穿过之后没几步便是墓地所在。
阔石板内的海国图志墙
背靠树木葱郁的南屏山,几百米外就是车水马龙的南山路,魏源先生之墓就这样伫立于幽静的西湖群山之中。
《西湖志》记载,魏源病逝于清波门外长桥边东园僧舍(今南山路96号)。丁云川说,自己在2000年后,曾几次前往东园僧舍。2017年春又去看过,还是老样子。据他描述,僧舍是一座木结构的庵堂建筑,有好多房间,有天井,有住户。
魏源墓在九曜山,边上现在是阔石板,翻过山就是净慈寺(大圆圈处),魏源逝于净慈寺旁的东园僧舍里。
净慈寺
前几日,记者和丁云川共同前往探寻。这一回,我们却没有找到他记忆中的那座僧舍。在长桥公交站附近,丁云川走访、询问了多位本地的居民,大多对此并不知晓。其中一位对僧舍还有印象,他说那房子几年前已被拆掉了,如今成了工地,位置就在长桥小学的北面。
魏源墓附近有一处民居
与大名鼎鼎的《爱莲说》有关
在前往魏源墓的小路旁,有一座墙体绘满了文字的白色小房子,凑近一看,这里曾是周元公祠,周元公即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家、理学家周敦颐,一旁钢板上刻着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墙上的牌子介绍,原先的官祠历经宋、元、明、清四朝,有过两次大修,在咸丰年间被毁。民国十三年周氏后人筹资重建,20世纪60年代被拆,迁建于此地,几经周折,没于民居。
清乾隆东阁大学士、杭州人梁诗正的《西湖志纂》里记载:“周元公祠,在清波门外钱家湾,祀宋濂溪周子惇颐,南渡时建,久废。国朝康熙五十一年督学姜橚(sù)檄令重修,岁以春秋致祭,巡抚张泰交题额,运使高熊徵有碑记,雍正九年总督李卫重建。”
“钱家湾”这个地名已经不复存在,不过还有些老杭州人对这个周公祠堂有印象,“在省军区的西侧,南面要到如今的唐云艺术馆,再往南,就是长桥”。如今的万松书院内还有一座周敦颐的塑像,底座是浮雕莲花,致敬他的《爱莲说》。
周敦颐也是湖南人,他与魏源两人身处的年代相差了700多年。巧合的是,少年时代的魏源离开苦读多年的家塾,抱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邵阳县城的爱莲书院求学,这个书院之名便与周敦颐有关。相传周敦颐在此种莲,《爱莲说》就在这里诞生。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至诚”和“主静”的道德论,政治上倾向改革,称赞新政,这些思想也在年轻的魏源心中烙下了印痕。
周敦颐祠堂旧址
在爱莲书院的读书生活是充实而又快乐的,魏源在《答友人书院读书之邀》一诗中写道:“池莲应入梦,门柳正扶春。”门外不止有柳条飘荡的春天,仿佛人生的春天也正在向他招手。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记者 方玉倩
摄影 夏阳
编辑 高欣奕
审核 罗祎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