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东升西降,风向转弯,如何熬到最后,成为通吃的那个?》
那天聊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有读者看了第五部分,留言感慨了一番。
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讲了很多很多他想那么做当中遇到的困扰。
我给他总结下,其实他说的是个普遍现象,就是所谓的年过三十不学艺。
这句话我也是半道上听来的,2012年的时候,我刚从技术人员,从甲方的系统架构师,转型为创业公司的市场团队负责人。
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组建市场团队。于是就招了一批在大厂做过5年以上销售的老兵们来辅佐我。
其中有一个在海外工作过三十多个国家,有次我和他两个人驾车跑客户的时候,路上聊天,他说的原话。
年过三十不学艺。
我起初不是很理解,因为我是程序员出身的,我觉得年过三十仍然在不断接触新技术的程序员不是一抓一大把么。
但后来听懂了,他的意思是说,你想要跨专业,跨行业的学艺,去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是挺难的。
我细想想,他说的挺有道理。
因为当时,2012年时我的所谓跨行,实际上还是有桥梁的。
我毕竟前一年在甲方做系统架构师,业内所有甲方的大领导,都熟,行业也熟,技术也熟,供应商的老板们也熟。
什么都熟的情况下,即便我完全没有做过市场,这种跨度也不是很大。因为也不需要我去做什么商务上具体细节的事情,有下面的人做。
那么再往前,2008年的时候,我一边做码农,一边接触金融,这个跨度就比较大了。
我后来回想,有长线投资,有中线投资,有趋势交易,有波段交易,在那么多传统的投资交易方式里面,我之所以选择了高频交易。
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出身决定的。
因为此前我是个码农嘛,其他的那些传统金融操作方式对我而言,没有切入点,缺乏桥梁。
可能事后看起来它们更简单,但对于一个码农来讲,有着太大的心理隔阂。
就好比你出国的时候,遇到一个会讲中国话的,你也会不由自主的亲近感加强,想要多聊几句。
高频毕竟是金融与计算机的交叉领域,我想这就是当年为什么我会不由自主的走向这个方向的主要原因。
其实08年的时候,教我金融知识的人是个传统交易员,他完全不懂高频,也完全不建议我去做。
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宁愿自己摸索,也会偏向高频,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很难完全腾空的状态下走出舒适区,除非说新的区域和我老的区域之间有一个桥梁。
那么如果没有这种天然的桥梁的话,那的确和我昔日那个下属说的一样,人年纪大了,是很难学艺的。
不过这里面又会产生一个新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年纪小的时候,就没这种事儿呢?
我们小时候似乎什么桥梁都不需要,我们哪儿都去得,这又是为什么?
我仔细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习习惯带来的。
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是向上学,向比自己牛的人学,见贤思齐焉。
你最初的时候没关系,你只是个小孩,谁都比你牛,你怎么学都可以,所以你哪儿都去得。
但随着你的进步,你会发现渐渐地,你越走越远,于是比你牛的人,往往是一些大咖,大佬。
我们站在对方的视角下想一想,当人有了地位之后,他还会不会教你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如果你有机会和巴菲特共进午餐,你可不可能问他一些最基础的,比如银行柜员们才会回答的那些问题?
不会的。
你知道,问了他也不会教你,因为他会不耐烦。
其实根本不需要到他这个层面,平常的工作中,有一些资历的人,就已经不会回答你他认为是你自己可以搞定的事情了。
你比如当年我读研的时候,请教过教授一共十来个问题,他每个都认真听完了,但从没有回答过我一次。
他不是不回答问题,因为我见过有些师兄弟的问题,他回答了。
我后来想,他不回答的原因,也很正常,因为那些问题,我稍微花点时间就能找到答案了。
他是导师,他不是保姆。
这就是我们自小习惯的学习方式里面的一个问题,就是等你到了一定的阶段,你会发现向上学习,是解决不了你所有问题的。
实际上有些时候,你需要的就是不耻下问,你得去找那些不如你的人,但你又羞于做这件事。
我们把时光拉到2006年,那一年我在做实习生,可我不会编程,不会编译,不懂脚本语言,甚至不会敲linux命令行。
这时候就很尴尬,按理说这些很基础的事情,好比怎么使用电脑的事情,是你应该在读书期间搞定的。
你本科期间没好好学,你读研期间也可以借着替本科生改作业,打平时分的权力,叫个师弟,手把手教你编程,花不了一星期的。
但你没做,可能你忙于别的事情,可能你当时羞于问师弟。
你每天假模假式扮演教授的助手,你耻于让师弟知道你连编程都不会,以至于传扬出去。
那么到了公司里,就非常尴尬了。所有人都默认你会,可你偏偏不会。
算法你都会了,敲个命令行你反倒不会了。露怯之下,同事老板会不会怀疑,你其实啥都不会,连算法也不会呢?
所以我说那是人生当中非常痛苦的一段岁月,尬住了。
这时候我师父就真的是踏着七彩祥云,拯救了我。
他那个技术级别的人,CTO走后,他就是第二任的CTO,居然手把手教我C语言,教我怎么编译代码,怎么敲命令行。
而且他还得照顾我的面子,因为我是不懂装懂的,他得假装没看破,在维护我面子的情况下,把这么基础的东西给我补全了。
这样的人和事儿,我没有再见到过,我自己后来变成架构师,变成系统架构师,我也从来没有指导过别人这么入门的事情。
很正常的,等你升上去了,你也要效率的。你不可能去给员工把屎把尿。
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解决不了说明他不胜任。他不胜任就该换人。
所以我才说平生仅见。
这件事正确的解决途径就一个,就是我第一次实习失败,我被淘汰,回到学校后痛定思痛,找个本科师弟补一下短板,然后再申请实习,重新开始。
但是我运气比较好,我师父拉了我一把,他充分信任我。他相信只是一些小问题,小误会,小操作,花一个月就能补一下的。
可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概率是极其低的。
于是就导致我前面说的那个问题,我们习惯了向上问,可是到某个阶段之后,你想上问的那个人,他给你的指导,和你当下第一步要的之间,有一点差距。
这个差距,是只有不耻下问才能得到的。
你问了一个名厨,他告诉你一些烧菜的诀窍,后面会很有用,可是当下真正困扰你的点,在于你连煤气灶的开关在哪儿都弄不清。
你问他,他脸色一变走了。
你只能自己试试,或者找个保洁阿姨问问。
如果你拉不下脸去问保洁阿姨,或者你也不想看到自己在厨房里狼狈且焦躁的样子,那你可能就缩回去,回到舒适区把脑袋埋起来了。
于是乎你就会得出一个三十不学艺的总结,其实这只是一个理由,自我安慰的理由。
你能这么自我安慰也好,自我麻醉也罢,是因为当下的你过得还行。危机还没有到头上。
可危机一来,就是我那天第五个话题讲的,独根不活,你这棵树就被连根拔起了。
我那天讲的一个A带很多B,或者一个B带很多C,主根到其余的根,这中间的每一次生长链接,少说要三年。
也就是说,风真的来了,你的主根真的被拔出来了,真的曝晒在阳光下,你也就没了生机。
你得在主根还好端端的时候,提前三年,就去做,那么风来了,你才会无缝切换。
可是主根好端端的时候,情感上愿意这么做的,往往是年轻人,他们一方面没有思想包袱,另一方面位置太低。
他们向上学习的那个上里面,依然有很多基层人员。
可是等你年过三十,除非你能不耻下问,你能受得了下问时别人异样的眼光。
否则,你想学点新东西,想让自己这棵树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委实有些不容易。
不是事实上的不容易,是你心理过不过得去那一关。
关注公众号,西风的罗盘,方能阅读正文《东升西降,风向转弯,如何熬到最后,成为通吃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