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上海市宝山区为背景虚构创作。
永乐十年春,钦天监监正周子清跪在宝山脚下,罗盘指针在花岗岩碑石前疯狂旋转。
这座新筑的航海标志碑渗出细密水珠,竟在青石表面凝结成幅残缺的漕运图。随行小吏惊呼:"昨夜子时,江面浮起十七盏莲花灯,灯芯燃着绿火直飘到此碑!"
周子清以朱砂笔描摹水痕,笔锋触石刹那,碑底传来龙吟。他猛然想起《太平御览》残卷记载:"吴淞江口有土山,藏前朝镇海龙珠,珠动则国运倾。"
此刻怀中那枚永乐帝亲赐的"观天符"突然滚烫,烫得他几乎握不住罗盘。
三日后,宝山顶的定海铁柱突生异象。原本直指北斗的铁针,竟在午时转向正东。
渔夫们说看见铁柱顶端盘踞着青鳞巨龙,龙爪抓着半卷泛黄书册。周子清攀上铁柱时,发现柱身新添了道裂缝,裂缝里卡着片鎏金甲片——正是郑和船队特制的航海罗盘残件。
"周大人可识得此物?"江面飘来艘画舫,舷窗内坐着个戴青铜面具的老者。
他指尖捏着枚玉雕算筹,筹面刻着"洪武"年号:"当年太祖在此沉下九鼎中的冀州鼎,鼎中锁着东海蛟龙。如今宝山碑现,蛟龙要借漕运水道归海了。"
周子清袖中"观天符"突然自燃,青烟在空中凝成"天子"二字。他猛然醒悟:永乐帝赐名"宝山",实为镇压前朝龙气。
此刻江面升起浓雾,雾中浮现出座琉璃宫殿,殿门匾额"水晶宫"三字竟与《太平御览》中描绘的东海龙宫完全一致。
子夜时分,周子清在碑前布下七七四十九盏青铜灯。当最后一盏灯芯点燃时,碑身水痕突然流动,拼出幅完整的星象图。
图中紫微垣偏移三度,正对应郑和船队遇险的奏报方位。他取出发黑的算筹正要推演,却听见雾中传来郑和宝船的号角声。
"周监正请看!"随从颤抖着指向海面。宝山灯塔射出的光柱里,竟游动着条透明龙影。
龙须缠着郑和船队的令旗,龙爪握着的正是冀州鼎残片。周子清将玉算筹投入江中,算筹遇水即长,化作九丈长的量天尺直插龙影眉心。
卯时鸡鸣,钦差送来个鎏金木匣。匣中躺着卷《漕河督运图》,图末朱批:"宝山非山,实乃国运秤砣。"
周子清展开图纸时,宝山碑突然迸发金光,碑文"宝山"二字化作两条金龙腾空。江底传来金属断裂声,十七艘幽灵漕船浮出水面,每艘船舵都嵌着枚玉算筹。
雾散时分,周子清在碑底发现个密室。壁上绘着大禹治水图,图中定海神针竟是根青铜钥匙。
当他将钥匙插入碑身裂缝时,整座宝山微微震颤,山体内传出齿轮转动的轰鸣。半空中浮现出张光影交织的漕运网,网上每个节点都缀着盏莲花灯。
"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河运命脉!"青铜面具人突然现身,手中玉算筹已拼成北斗七星状,"郑和船队遇险,皆因宝山龙气失衡。周监正可知,你方才转动的是大明国运的枢纽?"
周子清望向晨曦中的漕船,发现每艘船都笼罩着层青光。他取出裂成两半的"观天符",将残符抛向江心。
符纸遇水化作金粉,在宝山周围形成个巨大的八卦阵。阵成瞬间,所有幽灵漕船调转船头,朝着郑和船队失踪的方位破浪而去。
三日后的早朝,有快马来报:郑和船队在迷雾中发现座发光岛屿,岛上立着与宝山碑完全相同的石柱。
永乐帝抚掌大笑,命将宝山更名为"国运峰",并赐周子清御制浑天仪。没人注意到,仪盘上的黄道刻度,竟与那夜宝山浮现的星象图完全吻合。
十年后,周子清告老还乡。船过宝山时,他看见碑顶站着个青衣人,手中玉算筹正指向西洋方向。
是夜暴雨,他在舱内梦见宝山裂开,山腹中伸出青铜巨手,将十七颗星辰按进郑和宝船的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