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181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27个词条
01
网上看到一则帖子。
帖主说,自己有天心情很好,于是发了条朋友圈。
没过多久,帖主之前部门的一个学姐突然给她发了条评论:“我觉得你下次可以试试柔和一点的眼珠子,你颧骨比较突出,戴全黑的有点像是在瞪人。”
然而,这个学姐和帖主有三四年都没说过话,突然这样评论,让题主感觉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
的确,光看评论内容,其实就是一个熟人好心的建议,也不是故意挑刺。
评论区中不少网友甚至觉得,学姐说得很中肯,建议帖主采纳一下。
但其实,学姐的问题,根本不在于“美瞳颜色到底好不好看”,而是她模糊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界限。
三年零互动的关系,本应自动降级为"朋友圈点赞之交",而不是一开口就教人戴美瞳。
这种突如其来的"建议",像极了过年时亲戚的一句"你该减肥了"、“该结婚了”、“该生二胎了”。
这种越界的核心逻辑是:我有资格指导你,而你该接受我的审美标准。
但,成年人的社交潜规则是:除非对方主动求建议,否则闭嘴就是美德。
所有突如其来的“为你好”,都是越界。
然而,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在越界的边缘疯狂试探,比如:
明明关系很一般,却总缠着对方问,我啥时候能去你家玩玩;
明明是自己的情感私事,却总是不分场合地高谈阔论;
明明不太熟悉,却总穷追不舍打听别人的工资、奖金。
卡耐基说过:“所有的人际矛盾,几乎都源于一方或双方越过了那条看不见的线。”
是啊,人与人交往,都有一条心理边界。
这条界限虽然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有人越界,就会让人感到厌恶、愤怒,甚至主动和那个人保持距离,捍卫边界。
02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与王太太的交往就生动展现了熟人社会的边界困境。
王太太作为小区业委会主任,总是以"过来人"姿态介入顾佳的生活:
比如,未经邀请就登门造访,对顾佳家的装修风格指指点点;
再比如,在顾佳婉拒参加太太圈聚会时,直接翻看对方的手机日历,强行圈出"空闲时间";
更令人窒息的是,她擅自将顾佳儿子从幼儿园接走,理由是"看你忙就帮你带了"。
这些行为表面热心,实则严重缺乏边界感。
每次“帮忙”,都让顾佳不得不强忍不适陪笑。
最后,顾佳爆发的那句"您的好心,对我来说是负担",道破了中国式人情往来中最尖锐的矛盾:
当关怀变成越界的借口,再好的初衷都会沦为对他人的情感绑架。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unsolicited advice"(未经请求的建议),指那些没人问就主动给出的指导。
研究发现:
68%的人认为这种建议本质是"变相否定";
53%的职场冲突源于同事的"越界指导";
在亲密关系中,这类行为是情感消耗的TOP3原因。
守边界,知进退,留余地,才是成年人交往的智慧。
文学家老舍和冰心比邻而居时,两家只隔着一条青砖胡同。
冰心的女儿后来回忆,常见老舍先生拎着时令果子扣门,却从不多坐,茶过三巡便起身告辞。
冰心生病时,老舍托人送去刚摘的柿子,附的便笺上写着:“柿霜可润肺,记得刮下冲水。”
冰心高热不退那几日,老舍每日差人送两枚去皮切块的柿子,瓷碗下压着字条:"今日霜薄,不必刮了。"
胡同里的黄狗都认得他的脚步声,却从未见他踏进病房半步。
后来老舍在散文里写:"友如庭前梅,赏其香而不折其枝。"
这份恰到好处的关怀,像极了北平秋天的柿霜——甜而不腻,暖而不灼。
直到冰心晚年,客厅花瓶里还插着当年包柿子的油纸,上面褪色的墨迹仍能辨认:"适可而止"。
作家王尔德说过:“最高级的社交礼仪,不是热情,而是分寸。”
深以为然。
03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引发1.7万人讨论:社交边界感有多重要。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不要因为自己觉得关系好,超越关系本身的等级,去说或者做一些事,在对方看来那是过线。”
关系再亲近,也不可越界。
就像老舍和冰心,关心不言透,牵挂有分寸。
那么,当我们的边界被侵犯时,该怎么做?
作家@荞麦chen曾在微博连载完一部中篇小说,引发了广泛讨论。
某天,她突然收到一条长达千字的私信,核心内容就是对小说的各种批判和建议:
"结局太消极了!女主角应该和男友复合,否则会误导年轻读者恐婚。"
"建议你重写结局,参考XX作家的处理方式,或者至少加个番外圆回来。"
"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你这么写太自私了。"
@荞麦chen没有争论或解释,只回复了十二个字:
"感谢你花时间阅读,但这是我的书。"
通过课题分离的方法,@荞麦chen清醒地捍卫了自己的边界:
“他们的愤怒是他们的问题,我的创作是我的自由。我只为懂得欣赏的人而写,不为指点江山的人改稿。”
设立边界,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变得冷漠无情,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关爱自己,同时也让他人明白我们的底线和需求。
心理治疗师亨利·克劳德说过一句话:“没有边界的人,就像没有围墙的房子,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
为了保护自己的空间和安宁,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捍卫自己的边界,不惧冲突,顶住干扰,把决定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一个人的边界感越弱,他在被别人“入侵”时,就活得憋屈。
设立边界,是我们爱自己的方式,也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
人与人之间真正舒适的关系,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不破坏彼此界限的亲密有间。
*作者简介:飞白,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个人公号“飞小白有话说”(ID:feixiaobai2018),用最正的三观,分享走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