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安全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选择在自家门口安装监控摄像头用以“看家护院”。然而,监控摄像头收集的视频图像信息也给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了隐患。
那么,家门口到底能不能安装监控摄像头?
怎么安装才算合法合规呢?
今年4月1日
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对个人家门口装监控给出了答案:
能安装,但有限制!
一直以来,关于 "家门口要不要装监控" 的话题,大众观点不一。
有人把摄像头比作 "电子门神",觉得它能 24 小时守护家门;
有人则视其为 "偷窥之眼",担心私生活被全天候围观。
更不乏有邻里之间为了摄像头安装的问题关系不睦,甚至起诉到法院。下面跟随小编来看一则相关案例——
张先生和李先生住在同一栋楼的同一层,两家的大门紧紧相邻,门口仅一条狭窄的公共走廊。李先生为了保障自家的安全,在走廊顶部安装了一个智能监控摄像头。这个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360度旋转,还能自动录制和存储视频。
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摄像头,却让邻居张先生一家陷入了无尽的困扰。每当他和家人进出家门时,总感觉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时刻在盯着他们。他觉得自己和家人的出行规律、访客情况等隐私信息都被摄像头记录了下来,这让他感到非常不安。“我们每天进出家门都感觉被人监视着,这种感觉太难受了。我们需要一个安全、私密的生活环境。我要求对方拆除摄像头!”为此,张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经过实地走访发现,张、李两家的大门相距只有一米左右,张先生家位于走廊的内侧,进出必须经过李先生家门口。而摄像头安装在走廊顶部,正对着李先生家的大门,其拍摄范围不仅包括李先生家的门口,还覆盖了张先生家的门口以及整个公共走廊。法官通过手机APP查看了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发现张先生及其家人进出家门都会被清晰记录下来。
张先生的诉求能否得到支持?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公民进出住宅的信息,与家庭财产安全、私人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属于私密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李先生安装摄像头的初衷是为了保障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但在小区出入关键场所已经安装了摄像头并配备了安保人员的情况下,其安装的摄像头具有自动摄录、存储功能,还能通过手机实时操作,可以摄录到张先生及其家人日常进出的信息,确实对张先生及其家人的私密空间、私密信息造成了侵扰,侵犯了张先生的隐私权。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李先生拆除安装在双方家门口公共走廊上方的摄像头,并删除该摄像头已拍摄到的张先生的视频。
那么《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施行后
个人还能否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
答案是:能装
但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结合新规,小编总结出以下四点注意事项:
必要性原则
安装目的应严格限于保障自身财产安全,避免过度监控。若小区已配备公共安防设施,私装摄像头需谨慎考量必要性。
提前沟通义务
安装前要主动告知邻居或进行善意提醒,说明安装位置与用途,避免引起邻居误会。
角度与范围控制
安装时,摄像头应调整好角度,仅对准自家门口,或采用安装挡板等方式,避免拍摄邻居门窗、通道等私人领域。同时建议关闭自动追踪、录音功能,防止无意识越界。
数据安全责任
摄像头拍摄、存储的视频需加密管理,不得擅自上传网络或提供给第三方。若发现视频涉及他人隐私,应立即删除。
▌本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或抄袭,如需转载,请通过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