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心态,是命运的舵手。

以下9个修炼法则,如果我们坚定地执行下去,也一定会养成强者心态。

01



哈佛心理学者刘轩在TED演讲时,提到了他的一个朋友艾伦。

艾伦创立过网络公司,学过开飞机,还在美国驻外大使馆做机密工作。

如今又在写一本小说,准备出版。

刘轩问他为何每一件事都能做好,他说:“在做每一件事前,我相信我能做好它,然后开始行动。”

生命的质量,来自心灵的力量。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大咖、牛人,往往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自信。

无论撞了多少次南墙,他们毫不怀疑自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

其实这不是玄学,一个人相信什么,未来人生就会靠近什么。

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在读高中时,大伙在讨论以后要赚多少钱时。他一点都不怯地说:“怎么也得1000万元吧!”

那可还是“万元户”的年代,大家纷纷嘲笑他的不切实际。

然而多年后,李笑来抓住了区块链和知识付费的两波机会,赚到了很多个1000万元。

但反思过往时,他这样说道:

“我今天的成就远远不及孙正义,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当年在起点上我就远不及他‘狂妄’?虽说这‘狂妄’我不一定做得到,但换一种朴素的说法,想到才能做到。想都没想到,又怎么能做到?”

心之所想,即为命运。

你坚信阶层固化,那么你注定沉沦底层无法翻盘。

你无畏无惧地认为自己能有所成就,自然会慢慢抵达你心之所向之地。

02



二十几岁时,我做一件事之前总喜欢到处宣扬。

要开始减肥瘦身了,先发个朋友圈;要发展一项副业,嚷得每一个朋友都知道。

可慢慢地,我发现人生不需要太多观众为自己呐喊助威。

我们与其大张旗鼓地向外界宣告自己的追求时,不如悄悄努力,用结果惊艳所有人。

作家海漄是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很多人至今对他知之甚少。

他白天埋头于金钱与绩效的计算之中,晚上就关起门来静静地写作。

其实,海漄是生活在深圳的一位金融工作者,并非职业作家。

他的同事没有谁知道他在搞科幻创作。

坚持了快10年,海漄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弱者喜欢虚张声势,强者大多数不动声色。

别人不关心你的努力,你的努力也不需要人尽皆知。

悄悄地努力,别声张,别矫情,你暗地里吃过的苦,都会在某个不经意时刻给你惊喜的。

03



作家陈忠实在已经40岁这个不惑的年纪时,却活得异常不安。

那一年,路遥的《人生》已经发表,并且获奖。

当陈忠实连夜读完那部13万字的小说,“一下子身体瘫软,从自信中跌入到自卑。”

此后的几年里,陈忠实总是关心路遥新书的进展,发现路遥新作不断,他就越发痛苦。

后来的陈忠实发现:如果自己总是盯着路遥的进度,就什么都做不好。

于是,他决定屏蔽一切消息,潜心写好自己的书,六年后,《白鹿原》成功问世。

越关注外界,内心越会失序;在乎别人越多,活出自己就越难。

所谓成熟,就是越来越清楚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不轻易干涉别人的生活,不过分探究别人的世界,把时间和精力还给自己,我们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04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与别人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做?

我想,对于大部分性子软的人,不会反击,只会退让。

但冲突的背后,是价值。

你当了缩头乌龟,那就放弃了对利益的争取;你畏畏缩缩地沉默了,那就显得低人一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碰撞,忍耐是必要的,锋芒也是必要的。

如果有人处处打压你,福自己享,锅让你背,你选择做鸵鸟置之不理,别人只会变本加厉,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你事。

如果好不容易有一个晋升岗位,你因为害怕得罪别人,不敢争、不敢抢,你就只能窝在底层当一个底层牛马。

你每一次选择沉默,社会会默认你同意一切;每一次选择退让,别人就会认为你可以再退一步。

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真正聪明人,吃小亏可以,吃大亏不行。

冲突的本质,是资源分配、权利博弈的体现。

适当强势,你才会被尊重,当你开始享受冲突,你才可以在社会的牌桌上出牌。

05



我喜欢《饮食男女》的一句台词:人生不像做饭,不要等万事俱备了才下锅。

很多人都有一种“等”的心态:

等我有状态了,再把手头的工作搞定;等我熟悉完业务,我再去上手实践。

但是,越是喜欢等,落下别人越远。

凡事先干起来,其实就已经赢了大部分人。

像我自己写文章,经常会有灵感枯竭的时候。换成以前,我会等有状态再开工。

现在呢,即使脑袋空空,我都会逼自己去码字。

一开始可能抓耳挠腮才憋出一两句,但慢慢地斟酌,到后面就会越写越顺。

很多事不着手去做,问题还是那些问题,只有迈出第一步了,事才有解决的可能性。

干就完了,这几乎是强者的做事原则。

他们内心抱着一种很纯粹的想法:干得烂总比不干要好,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

06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研究分析,列出一个人没出息的九个根源,其中就有“害怕拒绝”这一项。



生活里有太多老好人了,别人一说难处他就去帮,别人一要东西他就给。

脸皮薄、心肠软,让他们活得又苦又累。

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一种能力:拒商。

简单来说,就是懂得适当地拒绝别人,是生活中的必备技能。

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别苛责自己冷漠,要怪就怪有些人没分寸。

《奇葩说》辩手陈铭的父亲是警察,亲戚们隔三岔五地上门找他办事。

陈铭父亲总是竭力满足,亲戚们却把他的帮助视作理所当然。

有一次过年,又有人求他父亲办事,陈铭终于忍无可忍,趁着酒劲大发脾气。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上门麻烦他父亲。和亲戚关系淡了,日子却清静了。

敢于说“不”的人,内核通常是强大的。

他们丢掉了讨好性格,开始置顶自己的人生。

07



有人问鲁豫:你采访过许多成功人士,他们身上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鲁豫略微思索后,说道:不着急。

心浮气躁的人,容易一事无成。

能成事的人,都会戒掉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敬佩当年明月的一点,是他坐冷板凳的功夫。

很多作家为了赶进度、凑字数,有时乱引野史,有时甚至直接复制粘贴百度百科。

但当年明月却不同。

编辑在审核《明朝那些事儿》时,逐句地比对史料,拿着放大镜挑刺。整本书比对下来,他硬是没挑出来一个硬伤。

有些内容,他以为事当年明月瞎写的,但是一翻史料,当年的正史就是这么记载的。

他最后这样写道: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很严谨的历史类作品,比你见到过的绝大多数明史作品都要严谨。

这也是《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火到现在的原因。

所谓才华、好运,不过是坐得住冷板凳。

想要写好文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磨笔力;想要修好技艺,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技艺。

时代太吵闹,人也跟着躁动起来。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着急,有条不紊地耕耘,就会等来丰收的喜讯。

08



有时,底下员工太过焦虑时,我都会给打一个比喻开导他。

如果把每个人都比作路上飞奔的汽车。

当你把80%的能量用于焦虑内耗,只有20%的能量用于前进,自然跑不远。

可如果你心无杂念,把100%的能量花在奔跑上,就会迅速领先。

很多时候,阻挡我们的不是眼前的困境,而是我们为自己设置的枷锁。

提前焦虑,执着地想要一个可控的结果,只会慢慢吞噬你的能量。

导演李安刚拍摄电影时,喜欢瞎担心。担心资金、担心最终呈现效果不好的他,一直处在焦虑与纠结之中。

侯孝贤导演宽慰他不要想那么多。

李安决定不再内耗,立即开机拍摄,这才有了后来《喜宴》的大获成功。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强加一个确定性。

可不确定性才是生活的主基调,一味想为自己寻到一条确定的航道,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稳住心态,把手头的事做好,时间自会给你答案。

09



炒股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心态的重要性。

每当我患得患失时,操作马上变形、失衡,往往大概率会亏很多钱。

当我抱着“玩一下”的心态去试水时,在合适的节点入场、抛出、补仓,这时会略有盈利。

慢慢地,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得失心越重,人越难以掌控自己。

保持玩家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从容地走好每一步路,自然会行稳致远。

曾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不用氧气罐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登山家回答:“让自己保持放松。”

记者不解。登山家继续说道:人的大脑在紧张时,会消耗更多的氧气。如果我一直精神紧绷,胡思乱想,恐怕没走几步就会失败。

生活如爬山。

你若绷着神经,过分看重,就容易裹足不前。

放松一点,尽兴一点,一切才会如你所期。

1966年,一个名叫迈克尔·布隆伯格的年轻人从哈佛毕业。

此后的数十年间,他创立了世界名企彭博集团,并且三度出任纽约市长。

布隆伯格感慨地说:“与其说是哈佛给予的知识成就了我,倒不如说是它让我学会了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我们很多人过得不如意,并非能力欠缺,而是心态不够好。

当你一步步按照上面的9种修炼法则去磨砺好心态,你就开始走上坡路了。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