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文坛如同一片繁星闪烁的天空,群星璀璨才子佳人辈出。
在这片星空中,苏雪林无疑是一颗耀眼却充满争议的存在。
她是唐宋八大家苏辙的第33代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展现出对文学的热爱与天赋。
但她的命运却在时代洪流与个人选择的交织中,显得格外曲折。
她用半生时间与鲁迅展开激烈骂战,却在婚姻中连一碗汤都不愿为丈夫煮,最终离婚,孤独终老。
她的一生,既有文学的高光,也有情感的暗影,令人唏嘘不已。
一、才华横溢的民国才女
苏雪林在189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作为苏辙的后裔,她从小便被寄予厚望。
母亲虽是传统女性,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倾尽全力支持她求学。在那个女子教育尚不普及的年代,苏雪林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她曾回忆,家中长辈多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她凭借倔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渴望,硬是冲破重重阻碍,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深造。
这一路,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与决心。
回国后,苏雪林投身文学创作与教育事业。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生涯横跨70余年,出版著作40余部,涵盖小说、散文、戏剧和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
她的散文集《绿天》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生活点滴,令人回味;长篇小说《棘心》则深刻展现了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觉醒。
此外,她耗费半个多世纪研究屈原,写下180万字的《屈赋新探》,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她的才华不仅得到了同时代文人的认可,还与冰心齐名,被誉为“冰雪聪明”,在民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她的文学成就并非一蹴而就,在法国留学期间,她曾因经济拮据而不得不靠翻译维生,但即便如此,她仍坚持创作,用笔尖记录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回国后,她在武汉大学任教多年,不仅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还将自己的学术热情倾注于屈原研究。
她对屈原的解读独树一帜,认为其作品不仅是文学瑰宝,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
这种学术上的执着与文学上的敏锐,让她在当时的文化圈中独放异彩。
不过如此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却并未因此收获圆满的人生。
她的故事,远不止文学成就那般简单,笔者认为,苏雪林的才华固然令人敬佩,但她后来的选择与经历,却让这份光芒蒙上了一层复杂的光影。
二、从崇拜到怨恨:与鲁迅的半生恩怨
苏雪林与鲁迅的关系,是她人生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
早年间,她对鲁迅充满了崇敬。
身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思想,点燃了无数文学青年的热情,苏雪林也不例外。她曾在文章中称赞鲁迅为“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认为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
在创作《绿天》时,她深受鲁迅乡土文学的影响,满心希望能得到这位偶像的指点。
1928年,《绿天》出版后,苏雪林怀着忐忑与期待,将书寄给鲁迅,并在扉页写下“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
她幻想着鲁迅会回信点评,甚至给出宝贵建议。然而鲁迅并未回复。这件事在她心中埋下了一丝阴影,但真正让关系急转直下的,是同年的一次宴会。
那次宴会由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主办,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文坛名流齐聚一堂,苏雪林也在受邀之列。
见到鲁迅时,她满心激动,快步上前想要握手,可鲁迅只是淡淡点头,未予回应。整个宴会中,鲁迅对她态度冷淡,几乎未交谈一句。
这让苏雪林的自尊心深受打击,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
“我满腔热情,却换来冷眼旁观,如何不叫人心寒?”
从此,她对鲁迅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恩怨的种子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发酵,1936年鲁迅逝世后,苏雪林的怨恨彻底爆发。
她发表《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等文章,言辞之激烈令人咋舌。
她称鲁迅“褊狭阴险”“无廉无耻”,甚至将其贬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这些文章如同一枚枚炸弹,炸开了文坛的平静,也让苏雪林成为众矢之的。
她不仅攻击鲁迅的人格,还否定其作品价值,认为其杂文“祸国殃民”,对青年有不良影响。
这场骂战持续了半生,即便到了晚年,苏雪林仍未停手。
年过六旬的她在台湾出版《我论鲁迅》,继续用恶毒语言攻击鲁迅。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有人认为她受政治势力驱使,但无论真相如何,这场恩怨无疑让她的形象大打折扣。
她还曾试图拉拢胡适加入“反鲁”阵营,却未获回应,这更让她在文坛显得孤立无援。
笔者认为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或许源于一次误解的放大,但她用半生时间执着于此,未免过于偏执,让人既感意外又觉可惜。
三、不愿煮汤的婚姻:名存实亡的32年
如果说与鲁迅的恩怨是苏雪林人生中的外在风暴,那么她的婚姻则是内心的隐秘伤痕。
1925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苏雪林,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下,接受了父母包办的婚姻,与张宝龄结为连理。
张宝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家境殷实,是个典型的理工科才子。外人看来,这对夫妻门当户对,可谓天作之合,但婚姻的真相却远非如此。
苏雪林是个浪漫的文艺女性,追求精神共鸣与平等关系;而张宝龄性格木讷,深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妻子应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两人从一开始便在观念上格格不入,婚后生活平淡如水,矛盾却暗流涌动。
一次张宝龄生病,他虚弱地请求苏雪林煮一碗汤,却遭到断然拒绝。她说:
“我不是伺候人的,我有自己的事业。”
这碗汤成了两人关系的转折点。
在苏雪林看来,她接受新文化熏陶,追求独立与自由,不愿被困于厨房和家务。她曾在信中写道:
“我有思想有灵魂,不能一生耗在琐事上。”
而张宝龄则无法理解,他只想要一个温柔体贴的妻子。
这场争执后,两人渐行渐远,虽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32年的婚姻中,他们甚至从未同床,最终在1949年苏雪林赴台后,二人彻底分居。
这段婚姻的破裂,既是性格不合的结果,也是时代矛盾的缩影。
苏雪林曾在日记中写道,她曾幻想婚姻是两颗心彼此靠近的旅程,可现实却让她失望透顶。她不愿妥协于传统角色,却也无法与丈夫达成共识。她的坚持固然可敬,但也让人感叹:
这份独立是否太过昂贵?
四、孤独的晚年:才女的落幕
苏雪林的晚年,是她人生中最寂寥的时光。
与鲁迅的骂战让她树敌无数,许多朋友疏远了她;婚姻的失败则让她失去了家庭的依靠。
1949年,她只身前往台湾,身边没有子女陪伴,也没有亲人关怀。她住在简陋的寓所里,书籍和文稿成了她唯一的寄托。
尽管年事已高,她依然坚持写作。晚年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她曾在日记中写道:
“我追求了一生,到头来却只剩孤独。”
她回忆起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与鲁迅的恩怨,与丈夫的争执,字里行间透着一丝悔意,却也带着倔强的自省。
1999年,103岁的苏雪林在台湾去世,悄无声息。她的离去未引起太多关注,曾经的才女光环早已褪色,只剩一个孤独的身影留在历史角落。
其实她的晚年并非全然消沉,她曾尝试与外界和解,写信给老友表达歉意,却少有人回应。
她的固执与偏激,让她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几乎无人问津。她的住所里,书桌上总是摆放着未完成的手稿,仿佛在用文字与孤独抗争。
她的晚年让人感慨万千,才华未能填补情感的空缺,固执与偏激则让她与幸福擦肩而过。
笔者认为,苏雪林的孤独,既是她性格使然,也是她选择的结果。她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生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智慧与宽容。
五、写在最后
苏雪林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矛盾与戏剧性的传奇。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令人叹服,可与鲁迅的恩怨和婚姻的失败,却让她的形象蒙上阴影。她用半辈子骂鲁迅,却连一碗汤都不愿为丈夫煮,最终在孤独中逝去,这一切究竟是性格使然,还是时代造就?
她的故事,既让人敬佩她的才华,又让人惋惜她的固执。
从她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看到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无常。才华固然重要,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同样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苏雪林的悲剧在于她太过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却忽略了与世界的“和解”。
她的故事留给我们无尽的感慨,也让我们反思:我们该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不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深渊?
大家对苏雪林的故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探讨这位民国才女的传奇人生!
参考资料:
1. 《苏雪林自传》 苏雪林 1996年
2. 《民国文坛人物研究》 张中良 2005年
3. 《鲁迅与他的论敌》 李泽厚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