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县委郑书记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这是他到青云县任县委书记的第三个月,却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桌上的文件显示,县教育局局长即将退休,而这个位置的人选,成了他和周县长之间的一场无声战争。
"郑书记,周县长又来了。"秘书小王轻声提醒。
郑书记收回目光,整了整衬衫领口:"请周县长进来。"
周县长推门而入,五十出头的年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标志性的和善笑容,他是土生土长的青云人,从乡镇干部一步步干到县长位置,在县里根基深厚,好几个班子成员是他的老部下。
"郑书记,打扰了。"周县长在沙发上坐下,接过小王递来的茶,"关于教育局局长人选的事,我考虑再三,想再和您沟通一下。"
郑书记在他对面坐下,手指轻轻敲击膝盖说道:"周县长,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张博士是省教育厅推荐的优秀人才,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是我们县教育系统需要的教育人才,也是我县推动教育改革,彻底告别教育后进县的希望。"
周县长笑容不变:"张博士确实优秀,但刘副局长在我们县教育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熟悉每个乡镇学校和教师的情况,确保教育系统稳定,保证教师队伍不出大的问题,比教育改革和摘掉后进帽子都重要。"
两人目光相接,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火花迸溅。三个月来,类似的对话已经重复了无数次。
"常委会上见分晓吧。"在谁也说服不了谁,两人无话可说之后,郑书记最终说道,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
周县长点点头起身:"那就按程序走。对了,明天省里教育督导组来检查,我已经安排刘副局长全程陪同,毕竟他最了解情况。"
门关上后,郑书记一拳砸在沙发扶手上,他感到周县长这是在向他示威——在青云县,实际掌控权还在县长手里。
第二天常委会上,郑书记的预感成了现实。当他提出张博士的任命时,十一名常委中只有三人支持他,其余全部站在周县长一边。
"八比三,郑书记,这就是民主集中制,这是青云县。"散会后,周县长拍了拍郑书记的肩膀,语气中带着不屑和胜利者的笑容。
郑书记强压怒火回到办公室,拨通了市委老领导的电话。
"老领导,我在青云县的工作很难开展啊。周县长把持着常委会,我提出的方案寸步难行,可能会有负你的期望了。"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小郑啊,周县长在青云经营了二十年,树大根深,你要学会迂回,找到突破口,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挂断电话,郑书记盯着墙上青云县地图,目光落在最偏远的青山乡,那里有一所他还没来得及视察的山区小学,最近收到了好几封群众来信,反映学校年久失修,学生不安全的问题。
与此同时,周县长正在县宾馆宴请市委组织部赵副部长——他的老同学。
"老周,郑书记毕竟是省里空降的年轻干部,能力强,有干一番事业的责任感,市委书记很看重他,省委也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他在县委书记这个岗位上锻炼几年后,很有可能就会到新的岗位上。"赵副部长抿了一口酒,"你何必在人事问题上跟他硬碰硬,就没有为自己考虑考虑?"
周县长给老同学斟满酒:"青云县的教育系统经不起折腾,刘副局长虽然学历不高,但他能保证每个乡村教师按时拿到工资,那个张博士,连乡镇学校门朝哪开都不知道,能干什么?万一教师队伍拿不到工资,闹出一点动静,倒霉的我这个县长!"
"可郑书记毕竟是县委书记,人事权掌握在他手里。"
"在文件上是在他手里,"周县长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但在青云县,我说了算,不能在我的地盘上闹出动静来。"
三天后,郑记独自驱车前往青山乡,他没有通知任何人,只带着秘书小王。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天空突然阴云密布。
"书记,天气预报说今天有暴雨,要不我们改天再去?"小王担忧地看着天色。
郑书记摇摇头:"越是这种地方,越需要亲眼看看,出了事吃不了兜着走,担责还是小事,学生和教师不安全才是大事。"
当他们到达青山小学时,暴雨已经倾盆而下。所谓的学校不过是几间低矮的平房,操场泥泞不堪。校长是个五十多岁的瘦削男子,见到县委书记突然造访,激动得手足无措。
"郑书记,您怎么这个时候来了?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了,山路会被冲垮的!"
郑书记坚持视察了教室,屋顶漏雨,孩子们挤在干燥的角落上课,黑板上的粉笔字被雨水晕开,像孩子们模糊的未来。
"县里不是拨了专项维修款吗?"郑书记皱眉问道。
校长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
暴雨持续到傍晚,出山的路已被泥石流阻断。郑书记和秘书被困在了学校。更糟的是,手机信号中断,他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书记,这下麻烦了。晚上这里连电都没有。"小王急得直搓手。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校长打开门,浑身湿透的周县长带着几名乡干部冲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