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竹林寺的清晨,风拂翠竹,阳光洒落,整个山林安静得仿佛连鸟鸣都小心翼翼。寺中众弟子围坐禅台,神色安详。

而就在这片祥和中,空气忽然起了细微的波澜——一个人,步履急促、神色紧张地走进了佛陀的禅房。他叫嘉波,面容疲惫,眼神里藏着不安。

一、

嘉波不是寻常修行者。他曾经是个精明的商人,在村里做生意打拼多年,积攒了不少财富。按理说,他应该是个活得“通透”的人,但这些年,他反而变了。

他开始沉默寡言,夜里辗转反侧,连手中紧握的金银财物都无法让他安心。他总会反复想到一个画面:自己老去之后,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没有人送别,没有人记得。

“我怕死,也怕死的时候没人来看我。”嘉波声音低沉,跪在地上,眼神迷茫地望着佛陀,“我怕死在黑夜里,身边空无一人。”

这句话像一记闷雷,在禅房里回荡。




佛陀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平静地看着嘉波,眼神柔和,仿佛早已预见这场对话的来临。他没有责怪嘉波的恐惧,也没有急于开解,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

“你说的恐惧,其实是无知。”

众人一愣,嘉波也抬起了头。他以为佛陀会像他曾经求过的神灵一样,安慰几句、念念咒语,再抛给他一句“安心吧”。可佛陀的话,让他摸不着头脑。

“你害怕死亡,是因为你看不清生命的本质。”佛陀慢慢说道,“你执着于‘我’,才会害怕终结。”

嘉波听得发懵,但又忍不住往下问。他确实不懂。他不懂为什么别人死得坦然,自己却夜夜惊醒。

他曾去过邻村,听说有个老樵夫死前几天还在砍柴,直到临终都面带笑容。他问那老人的孙子,老人怕不怕死。孙子摇头,说他爷爷常念一句话——“生如春花,死如秋叶”。

那时他还不信,可如今,他忽然开始羡慕那样的安然。

“我试过念咒、祈福,也供过佛像,可还是觉得不安。是不是我做得还不够?”嘉波语带哽咽。

佛陀依旧不急不慢,他看着嘉波,轻声回应:“你害怕死后无人送终,是因为你还在执着‘这个我’会孤独地消失。但如果我并非实有,那谁又孤独呢?”




这番话,更是叫嘉波陷入沉思。那“我”真的存在吗?如果“我”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假象,那死亡又在害怕什么?

佛陀说,“众生因无明而生执著,因执著而生苦。若能看透‘无常’与‘无我’,恐惧自然也就化去。”

听到“无常”二字,嘉波心里微微一震。他想到过世的母亲,曾经是村里最能干的妇人,手脚利落,话说得快,走得却非常安静。

那天夜里风很大,屋檐的风铃一直响。母亲临终时没说什么话,只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风来了,我要走了。”他那时不懂,现在却觉得这句话藏着深意。

二、

“世尊,”嘉波终于忍不住问出心底的疑惑,“如果一切都是无常,连‘我’都不存在,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一问,像石子落水,激起禅房中的一圈涟漪。

佛陀微微点头,仿佛就在等这一问。




“真正的意义,”他缓缓说,“不在于你活得多久,而在于你活着的时候,是否生出了慈悲。若你能用你的生命去点亮他人,即便无我,你也从未消失。”

嘉波仿佛抓住了什么,但还未完全明白。他的心像被搅动的池水,刚刚泛起了一丝清澈,但底下还有沉淀未动。

这一刻,空气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着佛陀,等待着他继续剖开那层围绕“生与死”的迷雾。接下来,他会如何解答生死之谜?嘉波,是否真的能放下那压在心头已久的恐惧?

佛陀的目光温和而深邃,环顾周围,轻声继续道:“你们害怕死亡,正是因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