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早期人际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如何影响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重点在于内部客体的形成,比如孩子如何内化父母的形象,以及这些内化的客体如何影响他们的情感和行为。而依恋理论则强调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不同的依恋类型如何形成,以及这些模式对后续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无助感是我们需要处理的关键议题。父母的无助感会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的一些行为,把孩子留在了无助之中。父母的情感忽视、过度控制、不一致的回应、虐待或暴力等。这些行为将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影响他们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导致无助感。孩子内心感到无助并内化这种无助感,在之后的成长中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体验,直到有一天他能够得到新的回应。
孩子的无助感来自于父母的投射,父母的无助感来自于自身未处理的需求和创伤。需要做出澄清的是,处理无助感的方式从来不是让我们变得强大,不是让我们变得无所不能。处理无助感的方式是允许自己体验无助感,而不是迫切的寻求解决方案。允许自己体验无助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需要进行觉察。比如母亲一方面想要照顾好婴儿,另一方面想要整理家务。对于许多母亲来说无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会陷入到冲突和内耗之中。结果就是家务没有处理好,婴儿也没有照顾好。这类母亲无法面对内心的无助感,她逼迫自己把两者都做好。在潜移默化中将内心的无助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感觉自己被丢在了一边,无论自己多么卖力的哭泣,都无法唤醒突然消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