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连这一点忙都不肯帮吗?”

父亲孙有民的声音透着绝望,他站在小舅韩志涛家门口,双手紧紧攥着,仿佛那是一根能拯救他的稻草。

然而,稻草并没有浮现,迎接他的只有一声冷哼。

我从墙角悄悄探头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

小舅家里灯火通明,桌上摆满了饭菜,韩志涛懒散地靠在椅背上,手里夹着一支烟,眼神冷漠。

他的妻子端着一盘菜从厨房出来,看见我父亲时,表情僵了一瞬,但很快恢复了冷淡。

“我说过了,我也不是大富大贵的人,你家有困难是你家的事,别来烦我。”

韩志涛夹起一块红烧肉丢进嘴里,咀嚼的声音在昏暗的夜里格外刺耳。

父亲的身影僵了一瞬,他的手缓缓松开,然后又迅速攥紧。

他低着头,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向自己鼓气。

“志涛,我是实在没办法了,继业的学费,真的就差这么一点儿了。你要不行,算我借你的,我以后一定还——”

“行了,别在这儿丢人现眼。”韩志涛打断他,语气中满是厌烦。“我说不行就不行,别给我唱这一出。”

我咬紧牙关,握紧了拳头。

父亲低声下气哀求的模样让我觉得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

他是那样倔强的人,却为了我的学费屈尊到这种地步。

而小舅,那个家庭聚会时总是谈笑风生的亲戚,现在却冷若冰霜。

事情得从几天前说起。

我是孙继业,家里的老大,也是家里唯一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



家里有两个弟弟妹妹,父亲孙有民和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但这些年农村收入实在少得可怜。

我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父母总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无论多难,他们也没有让我辍学。

然而,今年的学费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我原本以为,父亲已经想好了办法。

他忙碌了一整天后,坐在家里,用力搓着手,低声说:“继业,明天我去找你小舅。志涛家条件好,他肯定会帮咱们一把的。”

当时,我的心里也燃起了希望。

韩志涛,母亲的弟弟,镇上出了名的富裕户,家里有两家店面房,平时逢年过节,衣着鲜亮,出手也大方。

他会帮忙吧?毕竟,我们是一家人。

希望在小舅的拒绝中破灭了。

回家的路上,父亲什么都没说,只是低着头,一步步走着。我想安慰他,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突然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烟盒,发现是空的,嘴角动了动,又把它塞回口袋。

“爸,咱们……”我终于忍不住开口。

“没事。”他打断我,嗓音沙哑。“总会有办法的。”

家里依旧昏暗,母亲坐在桌旁,脸色阴沉。父亲进屋后,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然后倒了杯凉水,一饮而尽。

“韩志涛又没答应吧?”母亲冷冷地开口。

父亲没有回答,只是闷头摆弄手里的烟盒。

“我就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我清楚得很。”母亲站起来,语气中带着一丝恨意。“当初爸妈还在的时候,他可不是这个样子。现在,他翅膀硬了,就不认我们了。”

“行了!”父亲突然拍了一下桌子。“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继业的学费还差那么多,咱们得想别的办法。”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听着父母在屋里小声争执。母亲说去借高利贷,父亲不同意。他说:“我宁可去讨饭,也不能让孩子背着债务念书。”

我的眼眶热了。学习成绩优异的我第一次有了放弃的念头。或许,我该辍学,去镇上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但这种想法一冒出来,就被父亲和母亲的争执声压了下去。他们已经为了我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能轻易放弃?

几天后,村里的刘根生来了。

他是个年近五十的老光棍,家里没有孩子,平日里靠种地为生。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人很好,谁家有事都愿意帮忙。我正坐在院子里发呆,听见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他背着个布袋走了进来。

“小业,你爸在家吗?”他问。

我点点头,赶紧叫来了父亲。

刘根生站在院子里,搓了搓手,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他从布袋里拿出一叠钱,递给父亲:“有民哥,这些钱你拿去,给小业交学费。”

父亲愣住了,迟迟没有伸手。

“拿着吧,这钱本来就是给人用的。小业这孩子读书好,将来肯定有出息。”刘根生咧开嘴笑了笑,“等他以后出息了,再记得咱村里有个老光棍,别忘了请我吃碗饭就行。”

“这不行,这钱是你的辛苦钱……”父亲的声音有些发颤。

“有民哥,我这辈子也没个儿没个女,攒这点钱干啥?小业可不能因为钱的事耽误了前程。”他将钱硬塞到父亲手里,然后转身就走。“你要是再推辞,那就是看不起我!”

我在后面看着,泪水模糊了双眼。刘根生的话像是一根针,扎在了我的心上。他没有孩子,却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瘦削,却又格外高大。

晚饭后,我听见父亲和母亲在屋里讨论该如何报答刘根生。母亲说,等我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对得起刘根生的这份恩情。父亲则沉默了很久,最后才开口:“等继业成才了,咱们要给根生修座新房子,他住的那破屋子,一到雨天就漏。”

“韩志涛那边呢?”母亲突然问。

“别提了。”父亲摇了摇头。“这样的人,以后咱们不求他就是了。”

父亲总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刘根生的善举给了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