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900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患病孩子“买买买”,往往有这4种心理需求

02、过度消费的背后,孩子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03、掌握这4点,父母能有效化解问题

04、要支持孩子追求目标,获得“有意义的快乐”

很多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的孩子特别喜欢上网买东西,“剁手”剁得停不下来。

但东西买回来了,他们又经常不用,有的甚至连快递盒都没拆开,就扔到一边了。

有时他们还非常大方地买礼物送网友,零花钱用完了又找父母要。如果父母不给,他们可能会大发脾气,甚至用自残、自杀来威胁父母。

父母真是头疼得不得了,既不想纵容孩子过度消费,但又怕不满足孩子的话,孩子的情绪波动会更加剧烈,病情恶化,甚至真的发生悲剧。

对于这个两难的问题,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得抓根源,否则,不管是父母强硬拒绝,还是一味满足,往往只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以下结合精准精神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深挖患病孩子喜欢“买买买”的真正原因,并提供科学的应对建议。

01、患病孩子“买买买”,往往有这4种心理需求

孩子为什么总是买买买?父母都好好沟通多少次了,东西够用就行了,别铺张浪费,为啥孩子就是不听?



此图为AI生成

总的来说,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分为以下4种情况:

第1种,孩子的行为不算真正的异常或病态,而是亲子之间因为各自成长背景的不同,所以消费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别。

简单来说,孩子跟父母在买东西上面有代沟。

很多父母因为小时候穷,白手起家,知道挣钱不易,所以特别节俭,能用的就不换,能穿的就不扔。

但现在的孩子不同,他们一出生就物质丰富,节约的观念没有父母那么重。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他们更注重物质的品质。

在这些孩子眼里,东西用旧了,市面上还出了更好的新款,那就下单换一个。反正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好东西也不贵,家里又不是买不起,为啥不行?

但在传统的父母眼里,这就是不必要的支出,甚至会给孩子贴上“败家”、“浪费”的标签。

第2种情况,孩子其实出现了轻躁狂/躁狂发作,平时的情绪特别愉悦、高兴、甚至兴奋,内心自大,设立各种计划,把未来想得特别美好。

这些孩子花钱买东西,有可能是为了实现自己设定的各种计划,要准备物资。

只不过,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患者往往虎头蛇尾,计划设了一大堆,但很快就失去兴趣,又或者计划难以实现,所以买来的东西就闲置着了。

也有可能是他们以为自己的病终于好了,心里高兴,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忍不住买来补偿自己。

他们会想得很乐观,“我现在病好了,能力又强,这点钱以后我肯定能挣回来”。

第3种情况,孩子已经达到了“购物成瘾”的地步,明知道不该疯狂买买买,但就是无法自控。如果买不到,他们的情绪会特别烦躁、暴躁,类似于戒断症状。

而且,这部分孩子购物时的兴奋来得快、去得快,选的时候兴致勃勃,下单的时候兴高采烈,可经常在拿到快递的时候,没感觉了。

然后他们下一次想买东西的时候,这个循环再来一次。他们最享受的时刻,其实就是买东西的那个瞬间。

我们以前非常详细地分析过上面3种原因,包括如何辨别、识别。

但实际上,在患病孩子中,更常见的情况是第4种:

孩子还没真正达到“购物成瘾”的地步,但又总忍不住通过买东西来缓解内心的压抑、痛苦、苦闷;

有部分孩子甚至带有报复父母的心理,花父母的钱花得很“爽”;看到父母被气得牙痒痒又不敢指责自己的样子,心里更“爽”。

以下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希望父母一定要先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再采取真正科学的行动。

02、过度消费的背后,孩子有叠加性心理创伤

我在临床中经常对家长说这句话:

对于孩子的一些问题,要意识到这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

孩子自己还没有经济独立,就拿着父母给的钱不断地买东西,买完了又不用,扔在那里,这种行为确实不妥。父母对此很生气,我们也可以理解。

但是,父母要真正理解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这部分孩子购物,并不是他们真的需要或者想要那个东西,而是他们在买的过程中体验到轻松感、愉悦感,甚至是兴奋感。

这种感觉其实很多成年人也有,一不小心就冲动消费了。只不过,这些孩子体验到的更加强烈,也缺乏其他带来愉悦感的渠道,所以也更容易失控。

那为什么孩子会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体验到超过一般人的“快感”?

在临床中,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3PT)的大量实践发现,这背后原来有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有些父母以前在消费方面,对孩子的限制很多,孩子想买的东西经常不给买,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非常委屈、失落、生气,但又不敢反抗。久而久之,他们积累了非常强烈的、希望能买到想要的东西的渴望。

那么,现在孩子长大一些了,还生病了,知道父母有点不敢招惹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补偿心理、对父母的报复心理就容易冒出来。

所以他们终于能够实现这种渴望时,心里会觉得很爽。

虽然这确实是不理性的,但父母一定要先理解,尤其要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不当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这个问题负有一定的责任!

所以,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修复这背后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恢复了一定的理性之后,过度购物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有的父母一味只盯着孩子的表面行为,通过更加严格的手段限制孩子用钱。孩子迫于压力,只能少买、甚至不买了。表面上问题解决了,但其实治标不治本。

孩子对父母更加不满,很容易跟父母产生剧烈冲突,大吵大闹,形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以后孩子脱离父母的管教了,他们很有可能会忍不住“报复性消费”,失控地超前消费,欠债累累,甚至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伤害!

03、掌握这4点,父母能有效化解问题

理解到这个层面之后,父母具体要怎么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