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滇缅公路,如今,部分作为文物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时代,以新的使命融入新的世界格局。
滇缅公路的抗战奇迹
贾洪国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藏边防部队时,看过一本叫《滇缅公路》的书,
于是知道了这条公路修于1937年11月,竣工于1938年8月。竣工不久,随着日本攻占越南,切断滇越铁路,中国沿海对外交通全部被日军封锁。滇缅公路成了中国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当时想,今生一定要找机会去走走这条公路,领略一下它的抗战奇迹!
四十年后,我有幸到云南拜望曾经在亚东边防六团的老战友们,生平第一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就深深地被这里秀美的山川和淳朴的人民所吸引。今天的滇西大地生活着众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一派祥和宁静。想去滇缅公路走一走,在楚雄双柏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李维雄战友,他很欣慰对我说,去了德宏往大理走,这样就会亲密接触滇缅公路龙陵至大理最核心一段了。
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一条国际通道,是维系整个抗战时期的生命线,是迎接抗战全面胜利的大序曲,可以说,没有滇缅公路,就没有中国乃至世界抗战的全面胜利。
在芒市,拜望老战友邹建华,他驱车陪同我参观了勐焕金银塔,于是往保山方向走,刚上滇缅公路,感觉就被历史的气息弥漫着,思绪回到了那个战火烽烟的年代里,穿越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和湍急川流,蜿蜒上千公里的滇缅公路就此拉开了我思绪的帷幕。
邹建华对我说:“以前的滇缅公路只相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乡村的碎石路。只是把路平整后,铺上碎石,填上沙子,再用石滚子碾压一下。这条由无数平整的砾石完美地夯压出来的道路,看似无尽地延伸向远方,它经过几十年季风暴雨的冲刷、冰封雪冻的浸蚀以及烈日骄阳的爆晒,却没有过多的残损和伤痕,它象征着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大国,所绽放出来的旺盛生命力和无可匹敌的救亡渴望。
在严重缺乏工程机械的条件下,在激流咆哮的深山峡谷中,筑路工人们用锄头挖开石块,用背篓搬运泥土,用小锤一锤一锤将大石敲碎,用巨大的石碾充当轧路机……衣裳褴褛的工人们风餐露宿,冬天在高寒山区烤火熬过不眠之夜,夏天在河谷地区汗流浃背。修路所经之处既有悬崖绝壁连绵的高山峡谷,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又有瘴疟横行的丛林沼泽,一天之内就能置人于死地。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仅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滇西各族人民就用自己的双手,以血肉之躯筑成了这条最终埋葬日本占领中国梦想的交通要道。
当踏上这条古老的公路,感受到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似乎在低语着那些英勇传奇和感人故事,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珍惜和平安宁的时光。
继续沿着滇缅公路的蜿蜒轨迹,我们的车徐徐前行,阵阵山风吹来,漫过路边的树丛,枝丫间,发出低低的声响,恍如一串串呜咽的音符,在我心底回旋、激荡,荡起我心中的忧伤。
昔日蜿蜒的滇缅古道,这条历史悠久的交通动脉,穿越云南与缅甸的广袤土地,如今仍旧默默地诉说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波澜壮阔。这条古老的公路,宛如一条时光的纽带,将云南的雄伟山脉与缅甸的茂密丛林紧密相连,历经风雨沧桑,承载着无数英勇传奇和感人故事。
当我和邹建华战友站在滇缅公路上,那些曾经的车辙印迹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却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这条公路不仅仅是一条连接云南与缅甸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的纽带,连接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如今在这条公路上,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主旋律,共同书写着多元一体的文化篇章。
这条路,从诞生起,就注定背负着民族重任,“奇迹”背后,一寸山河一寸血。滇缅公路所经过的滇西地区,是横断山脉之间地形最复杂的区域,要通过水流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以及山势险恶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横断山脉间的陡峻山峰。此外,澜沧江和怒江边的瘴雾也是令无数人心生恐怖的。加之战时艰苦的环境,使滇缅公路西段的修筑从一开始就只能以原始的人力来对抗各种困难。酷热、潮湿、饥饿、疟疾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生命,人们每天在死亡边缘,争夺分秒,日夜赶工,一尺一寸开山平路,在短短9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将公路初步建成。每天出工人数“高潮时期”超过20万人,累计出工人数不下于百万之众。粗略统计,公路每修筑一公里,至少死亡5至6人。究竟多少白骨筑路基?具体的数据,已化为公路脊梁,淹没在鲜血与烽火交织的年代里。
路修通后,中国境内会开汽车的人很少。爱国华侨陈嘉庚在海外号召南洋华人中会开汽车的人回国,半年后,就有3200海外华人在滇缅公路上开车,人数占运输司机的三分之一以上。
其中一个叫李月美的姑娘,年芳20的她出身华侨家庭,家境殷实,品学兼优,能歌善舞,还学会了开汽车。她毅然放弃优越生活,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但却因不收女性被拒之门外。于是,李月美就效仿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装到另一处埠头报名应征,结果姐弟俩双双入选机工服务团。1939年2月,李月美瞒着父母悄悄地随机工服务团启程回国。
在昆明经过军训后,被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当司机。她以一个女性的全部温柔,在战场抢救伤病员,军运线上抢运医药、武器。在红十字会里,谁都认识“他”,赞扬“他”,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竟然是女扮男装。
1940年,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幸亏被路过的的南侨机工车队及时发现,一个姓杨的小伙子奋力抢救,把她从压扁了的驾驶室里搭救出来,送往医院急救并请假留在医院陪护,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后来她与救她的那个战友在交往中相恋相爱,终于结为伉俪。直到此时,周围的人们才发现她是个女儿身。此事经媒体披露后,轰动一时,李月美被誉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还曾题词“巾帼英雄”相赠。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了滇缅公路上唯一浪漫且感人的故事。
说到滇缅公路,老兵们立马会联想到“中国远征军。”事实上,中国远征缅甸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进军缅甸,人数为十万人,以孙立人胜利到达印度和杜聿明兵败野人山而结束,伤亡六万多人;第二阶段以收复滇西和缅甸为主要任务,中国军队由“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两部分组成,两个阶段共计出兵四十余万人,伤亡二十余万人,其中以国民党第八军(军长何绍周)伤亡最为惨重,到攻克松山时,全军伤亡八千余人,全场战争中,滇西百姓大量伤亡,骡马大量伤亡。天空飞来一拔又一拔巨鸟,欢畅地举行着人肉的盛宴;地上蠕动着一堆又一堆蛆虫,贪婪地吞食着动物的尸骨。
随着时代的变迁,滇缅公路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条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为促进地区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滇缅公路也成为了一条旅游热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站在滇缅公路上,我们不仅可以回望历史的风云变幻,更可以展望未来的美好蓝图。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书写这条古老公路的新篇章!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