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患病需要用药,而用药之前必须先明确所患疾病,才能有的放矢。
社会亦是如此。
当社会“生病”时,我们必须追根溯源,找出病症所在,方能对症下药。
上世纪初,正值清末军阀混战时期,国内交困、民不聊生。当时一些学者针对“中国近现代为何贫困落后?”的问题,就曾进行过一番思考。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胡适的“五鬼闹中华”观点。
胡适与“五鬼闹中华”
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红学家,也是新文化运动他出生于传统的士绅家庭,自幼便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1904年,他随兄长前往上海求学,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思想和文化。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后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杜威,研究实用主义哲学。
1917年,胡适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并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提倡文学改良,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推动文学的现代化。
1917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八不主义”,主张文学应“不作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等,开启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
他的《白话文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大纲》等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世纪20年代末,作为我国知名学者代表,胡适看到国内逐渐衰弱的态势,开始深入思考“近代中国为何会落后,为何会遭到西方列强的蹂躏”。
1929年,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1929年12月,他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走那条路》的文章,其中就提出了他著名的“五鬼闹中华”观点。
他将“五鬼”定义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认为那五大问题是当时中国的主要“敌人”,并称之为“五大仇敌”或“五大恶魔”。
胡适认为,中国当时的困境并非主要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或资产阶级造成,而是由于这“五鬼”的破坏。
他主张,必须先解决内部的“五鬼”问题,才能真正抵抗外部的侵略。
他强调,那些问题不是通过暴力革命可以解决的,而应通过“一步一步的自觉改革”来逐步克服。
“五鬼闹中华”的现实意义
胡适的观点一经推出,当时就引发了广泛争议。
梁漱溟等学者批评胡适忽视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的危害,认为其观点“轻率大胆,真堪惊诧”。
陶行知也讽刺胡适“捉住小鬼,放却大魔”,指责他忽视了帝国主义那一主要矛盾。
对此,胡适解释道,那时的中国尚无资格谈论资本主义,因为最多只有几个小富人,远未形成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