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的时候,为了表彰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们,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的主要依据是资历、职务和战功,此外还要考虑到一定的山头因素。比如阎红彦,大授衔的时候他正在四川担任副省长,按照当时的规定,已经不在军中任职的原则上不参加这次大授衔。但他是土生土长的陕北红军将领,陕北红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山头,不能没有上将。
阎红彦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副兵团级职务,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他就离开部队来到地方任职,但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大授衔的时候他依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同时在这次大授衔中还出现了不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比如詹才芳,红军时期他的职务很高,陈锡联、许世友和王建安等人都曾经是他的部下。大授衔的时候,许世友和陈锡联等人都成了上将,詹才芳却是中将。
和詹才芳相比,周士第的情况更为特殊,他当师长的时候,部下曾经有一位排长。就当时而论,二人之间的职务相差了好多级。如果正常发展的话,排长的军衔是很难超过师长的。但55年大授衔的时候,周士第是上将,他当年手下的排长却成了大将,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段故事。周士第是广东乐会人,读中学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之后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4年夏季,周士第考入了黄埔一期,并在当年冬季的时候加入了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他担任过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后来我党以铁甲车队为基础,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周士第是第一营营长。叶挺独立团成立半年后,国民政府开始北伐,独立团作为先锋,一路血战,立下许多战功。在攻打武汉的时候,吴佩孚调集重兵在贺胜桥布置了三道防线,扬言要在这里一战而定天下。
和往常一样,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又交给了独立团。战斗打响后,敌人凭借兵力优势死命顽抗。为了打破僵局,周士第亲临前线指挥,组织了6挺重机枪向印斗山强攻,最终拿下了这个制高点,之后居高临下向敌人扫射。敌军很快崩溃,周士第趁机率部发起冲锋,吴佩孚组织的督战队拼命砍杀溃兵也未能扭转颓势,最后只得放弃贺胜桥乘车逃跑。此战过后,周士第名声大震,被誉为“北伐先锋的先锋”。
1926年冬季,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第73团,周士第出任团长。几个月后,南昌起义打响,当时周士第正率部驻扎在九江的回马岭。得到起义的消息后,周士第利用午睡的时间,以打猎为名,把25师的两个团和一个重机枪连拉了出来。队伍走到德安车站的时候,张发奎亲自带着警卫队追了上来,许以高官厚禄,妄图让周士第率部返回,遭到拒绝后,又用武力相威胁。
周士第见状,果断命令部队朝天鸣枪。张发奎只带了一个卫队,兵力相当有限,如果真冲突起来,他根本就不是对手。看到周士第软硬不吃,张发奎只好带着卫队灰溜溜地走了。之后周士第率部赶到南昌,加入了起义队伍,被任命为25师的师长。起义成功后不久,敌人调集重兵发起反扑。为了避免和敌人硬拼,起义队伍主动撤离南昌,准备向广东发展,在那里建立根据地,然后进行新的北伐。
起义队伍撤离后,敌人仍在后面紧紧追赶,走到大埔县的三河坝时,起义部队一分为二,主力继续向潮汕前进,25师留下来阻挡敌人的追兵。周士第刚刚带领部队摆开阵势,钱大钧部的十个团就冲了过来。时任第9军副军长的朱德和周士第指挥部队与敌人展开了浴血搏杀,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经过三天苦战,阵地最终失守,周士第只好命令部队撤退。
本来他是准备带着部队前往潮汕和主力会合的,但途中遇到了从潮汕退下来的起义军残部,周士第这才得知主力已经失败了。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在之后的会议上,周士第提出去香港向上级汇报,请示接下来的行动方向。当时起义部队刚刚失利,前途未卜,军心很不稳定。朱德虽然是副军长,但他和25师的官兵们并没有什么渊源,因此这支队伍的主心骨还是周士第。
此时正是需要他留下来稳定军心的时候,因此朱德询问周士第:你走了,部队怎么办?但周士第最终还是离开了部队,尽管这是集体研究后得到批准的。但在队伍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离开,正如周士第后来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本质上还是缺乏坚定”。之后经过艰苦辗转,他来到了香港,向李立三作了汇报。就在准备返回的时候,周士第患上了疟疾。
当时香港也有很多特务在活动,并不安全,再加上组织上的经费也比较紧张,周士第就没有在香港治疗,而是在一位朋友的劝说下去了马来西亚。这次离开,事先并没有向组织上汇报,之后他就和组织上失去了联系。一年多后,周士第回国,加入了“黄埔革命同学会”,在上海等地从事反蒋斗争。期间还因此被捕入狱,在宋庆龄等人的营救下才获释。
经历了将近6年的辗转后,周士第于1934年的春季来到中央苏区,进入红军大学当教员。由于脱离组织多年,因此他来到中央苏区后并没有被立即恢复组织关系,直到1935年的冬季,他才重新入党。周士第第一次入党时间是1924年,十大元帅中只有朱老总和聂老总的资格比他老。以周士第早期的资历和他后期担任的职务来看,55年授衔的时候至少是大将起步。
但由于三河坝战斗后他脱离组织将近6年,这段经历对他的授衔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最终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南昌起义的时候,许光达在周士第手下当排长,后来也参加了三河坝战斗,并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伤好后部队已经离开,无奈之下,他只能化名来到国军中从事兵运工作。期间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党组织,终于在1929年5月的时候和组织上恢复了联系。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许光达以装甲兵司令的身份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比自己的老首长周士第的成就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