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资料来源:《刘忠将军和他的发妻》

1950年初,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特意让警卫员去自己的家乡帮忙打探一下自己家人的消息,参加革命几十年,刘忠一直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连家人是生是死都不清楚。

很快,警卫员传来了喜讯,他在刘忠的家乡碰到了刘忠的母亲,得知自己的家人还在,刘忠非常高兴。于是1953年,他带着妻子伍兰英回到了家乡探亲。



值得一提的是,夫妻二人不单见到了刘忠的母亲,还见到了刘忠的发妻王四娣。看到王四娣如今的样子,刘忠的妻子伍兰英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快步上前深情地喊道:“嫂子!”

分别几十年,再见彼此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刘忠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王四娣在他的心中仍然有着特殊的地位。

刘忠一家与王家本就是近邻,刘忠的父亲与王四娣的父亲是挚友,二人经常一起出去打工,两家人也经常走动。然而两家人的日子过得都不富裕,王四娣刚刚出生的时候,王家生活相当困难。

王家父母考虑到家里孩子已经很多,又添了个女娃,就想着把王四娣给丢了。幸好刘家人出面劝阻,这才保住了王四娣的命。



为了减轻王家的压力,刘忠的父母在王四娣满月之后,就把她抱回家中抚养。从这时候开始,两家父母就认下了这门亲,等到王四娣与刘忠长大后,二人就举办婚事。

由于从小就生活在一起,王四娣与刘忠的关系非常好,二人长大后便在长辈的操持下完婚。虽然家里依旧很穷,但夫妻二人的关系非常好,结婚后没多久就生了个女儿。

为了挣钱养家,刘忠继承了父亲的手艺,靠着在外做水泥工补贴家用,王四娣在家照顾一家老小,她勤奋能干,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只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革命军队经过了闽西,刘忠和家乡许多年轻人一样都接触到了革命思想。



大家都渴望能改变命运,让穷苦人能够翻身,于是刘忠决定参加革命。他放弃了过去的生活,每天早出晚归,在家乡组织农会并筹划起义事宜。

王四娣并不了解革命这些事情,但她还是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事业,只是她也意识到革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为了不让丈夫操心,她只能尽力维持好这个家,每天默默祈祷着丈夫能平安归来。

1929年6月,刘忠正式参加了红军,王四娣含泪送别了丈夫,她将自己准备的东西尽可能塞给丈夫,期盼着他能早日归来。

丈夫离开后,由于家乡成为苏区的一部分,一家人过了一段好日子。可几年后,各地苏区相继沦陷,反动派也来到了刘忠的家乡。



家里分到的田地全都没了,还被反动派洗劫一空,一家人的日子变得非常困难。由于刘忠不在,王四娣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她每天带着孩子与婆婆一起,外出砍柴换取一些必需的生活物资,或是到田里去捡一些遗留下来的谷物充饥,实在没办法了,她们就外出乞讨,靠着这些办法,一家人勉强活了下来。

王四娣一面支撑着家里的生活,一面也尽全力打听丈夫的消息,可由于时局动乱,她们根本没办法找到刘忠。好几次,她们打听到了红军的消息,却有流言说刘忠已经战死,这让一家人哭得肝肠寸断。

在漫长的等待中,一家人感到了绝望,王四娣不愿意相信丈夫已经死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家人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刘忠的母亲一直感激儿媳这些年为家里所做的一切,她十分理解王四娣的难处,于是主动帮王四娣另找了一个丈夫,将王四娣当作自己的亲女儿一样照顾。

就这样,一家人相互扶持,终于等到了全国解放。直到建国后,刘忠的警卫员来到家乡寻找她们,她们才知道刘忠一直活着,而且如今已经是解放军的重要将领。

得知刘忠还活着,也有了自己的新家庭,王四娣百感交集。当她见到刘忠的时候,她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应对,刘忠得知了王四娣这些年的事情,他心里感到非常愧疚。



当时他激动地握住王四娣的手,表示自己不会忘记是她守护了自己的家,刘忠的妻子伍兰英更是对王四娣十分敬佩,她亲切称呼王四娣为“嫂子”,还对众人表示刘忠的军功章有王四娣的一半。

打那之后,刘忠承担起了家里的事务,王四娣留在了家乡与刘忠的母亲继续生活在一起。她像过去那样,继续操持着这家里的一切,刘忠会定期给她们打生活费,这让一家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此后王四娣终于不用像过去那样一直忙碌了,往后的数十年,王四娣依旧一直奉养着刘忠的母亲,直到自己因病离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