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敌前的汪精卫对云南龙云、广东张发奎以及广西等地的地方将领千方百计拉拢,他幻想釜底抽薪挖蒋介石墙脚,拼凑汪氏武装。
汪静卫此前最大的憾事是没有像蒋介石一样掌控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助其实现个人野心,他的妻子汪壁君扮演着最大帮凶的角色。
陈璧君是个虚荣心极强的女性,她自1926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以后,政治欲望逐渐膨胀。她随汪精卫沉浮于政海,为汪出谋划策。她生性尖刻、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她不仅依靠汪爬上中国政坛顶峰,且左右汪精卫。有人背后议论说,汪精卫没有陈璧君,办不成大事;没有陈璧君,亦不致于败事。
汪精卫在历史上曾多次与蒋介石进行过尖锐的斗争。汪虽然仍担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国民党副总裁等职,但未能掌握实权,因此很不满。一次,汪精卫对蒋说:“如不能战,则不如和。”蒋介石则说:“抗战易,和平难。”汪反驳道:“谋国者不应从难易进止,更不应作个人毁誉打算。”
虽然汪精卫投敌心切,但总是惶恐不安,犹豫不决。他在一次会上忽然对过去拟投敌决定“一概推翻,方须商量”。周佛海、梅思平则以冷淡处之,听其自然,不出任何意见。
汪精卫在家设筵为代他与日本谈判的梅思平饯行。汪送梅至客厅门口时,陈璧君厉声对汪说:“梅先生明天要走了,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精卫连连点头说:“决定了,决定了!”
梅思平到达香港,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对日本作了答复。日方也通知汪精卫集团:日本政府对重光堂密约没有异议。
汪精卫选择逃离重庆的路线,一是由重庆直飞香港,二是经昆明赴河内。由于汪身份显赫,不可能无故公开乘机去香港,这样做有很大的冒险性。因而选择了经昆明赴河内这条路线。因昆明是龙云的地盘,他便事先征求龙云的同意,乘机拉拢龙云。
陈壁君3次去广州、两次去湖南、广西活动,窥探虚实,同广东军政要人余汉谋、吴铁城等人晤面,进行拉拢,回渝途中在昆明停留,与龙云“促膝长谈”。陈璧君鼓动龙云反蒋,答应帮助龙云解决军队急需的医药和医疗器械。她提出在南洋筹集华侨资金,帮助龙云开发锡矿,以资拉拢。
1938年12月19日,汪精卫、周佛海、陶希圣、陈璧君、曾仲鸣、陈君慧、陈国琦、汪文惺、何文杰及副官、随从等一干人等,乘上龙云代包的专机,从昆明飞抵河内。汪精卫为掩盖自己投敌真相,在离开昆明前打电报给蒋介石,说因飞行过高,身体不舒服,且脉搏时有间歇现象,决定多留几日,再行返渝。
汪精卫集团拉拢云南龙云、广东张发奎以及广西、四川等地的地方实力派,他们的计划是引诱他们一道下水,汪精卫公开打出“和平”的旗号时,由龙云发表拥汪通电,然后张发奎起而响应,接着广西、四川的地方实力派也纷纷行动起来。这样既可釜底抽薪,削弱抗日阵营力量,挖蒋介石墙脚,又可增强自己的势力,拼凑一支武装力量,陈璧君、汪精卫都同龙云深谈过,龙云表示拥护。
然而,汪精卫等人一走,龙云立即致电蒋介石,报告了汪等一行于“午后2时已离滇飞航河内”。待陈公博离开昆明后,龙云再次致电蒋。
龙云既想依靠汪精卫,通过中日间“和平”,以保存其地盘和实力;又考虑到投汪成败难卜,弄不好就会受千夫唾骂,而且还会遭到蒋介石大军压境,丢失一切。
唐生智奉蒋介石之命来到昆明,他把自己在1927年和1929年跟汪精卫吃亏上当的经过详详细细地告诉了龙云,要龙云警惕,他说:“汪为人善辩多变,生性凉薄,对人毫无诚意,尤喜玩弄军人。”并告诫龙云:“民族大义,千古是非,在抗战其间,忠奸不两立。”
唐生智,李根源等人的劝告,使龙云面对现实,最终未按汪精卫集团的愿望而行,而广东的张发奎以及广西、四川的地方实力派,也都继续留在抗日阵营中,使汪精卫一伙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投敌《艳电》,又通过高宗武向日方提出4点要求:(1)日华两国尽量与英美列强避免摩擦。...(2)在军事发动以前的3一6个月期间,希望日本方面每月援助港币约300万元...(3)对北海、长沙、南昌、潼关等地日本军作战的行动,以得政治效果为目标。(4)彻底轰炸重庆。
汪精卫的要求,是以日军的军事行动加快摧毁中国军民抗战力量,来配合他的“和平”攻势,以便支持他上台“收拾时局”,实现其当儿皇帝的野心。
自此,在周佛海、汪壁君等人鼓噪支持下,汪精卫走上了一条背叛国家民族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