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树清是一位老红军,自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就与家中失去了联系。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将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直到 1955 年,他才终于有机会回了一趟老家。此后,由于工作地点离家实在太远,每次回去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直至生命的尽头,他总共只回过家六次。后来,李树清病危,儿子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地赶到病房。看着病床上虚弱的父亲,他第一句话便是:“爹,你认得我吗?”
李树清弃暗投明
李树清 1909 年出生于会泽县马武村的穷苦农家,生活艰难,常常食不果腹。当时兵荒马乱,地主恶霸横行,搜刮民脂民膏,年幼的李树清对此十分气愤,立志长大后除暴安良。
长大后,李树清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还喜欢结交朋友。成家生子后,他在村里威望渐高,村民受欺负都找他倾诉,他定会挺身而出,深受大家信任和敬重。1935 年 4 月,完成牵制敌人任务的红九军团,于 4 月 30 日从宣威进入会泽。消息传来,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万分,为保县城,大肆进行反动欺骗宣传,污蔑红军是 “匪”,还逼迫农民进城防堵。李树清也被征进民团,成了守城兵。
5 月 2 日,红九军团包围县城。国民党县长杨茂章调集壮丁、民团,手持武器在城墙上巡逻,李树清就在其中。城外,红军宣传队拿着喇叭向城郊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与北上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口号声声暖人心:“红军是帮穷苦人民翻身的,是打富济贫的。”
李树清看到红军秋毫无犯,还听到暖心宣传,看到了希望。他在城墙上大声呼喊,告诉老乡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别开枪,还动员守城兵放下武器,别为地主卖命。很快,红军顺利进城,百姓欢呼雀跃。
红军进城后开仓放粮、打富济贫、镇压贪官污吏,赢得民心,很多工农群众要求参军。5 月 3 日,李树清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赞成他参军,毕竟他帮红军的事被反动派看在眼里,留下恐遭报复。李树清看着妻儿,虽满心不舍,但还是狠下心参加了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随红九军团踏上长征之路。
李树清和妻儿久别重逢
李树清跟着红军走了以后,他们家可就遭了殃。当地的乡保甲长还有地主,都欺负他们家,把他们当成土匪的家族,一个劲儿地加各种乱七八糟的税。很长时间,妻儿吃尽了苦头。
李树清在长征路上勇猛得很,1935 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战士做起,到了解放战争后期,李树清做到了县独立团副团长。
自从李树清离开家乡,留在家里的老婆孩子,天天都盼着他能回来。新中国成立了,老乡们都知道他们家有个人参加了红军,可到底是死是活谁也不清楚。不过他老婆心里一直相信,孩子他爸还活着。她也跟儿子说:“你爸是红军,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1955 年,李树清满心激动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夫妻两个二十年没见了,一看到对方,立马紧紧抱在一起,最后都忍不住哭了起来。一家三口哭成泪人,思念和牵挂都在这哭声里发泄出来了。
可是因为工作上有需要,刚团聚没多久,他就又回到远处的工作了。从 1956 年开始,他先后当了驻蚌埠淮委工程总队修配厂的厂长、安徽淮河机械厂的副厂长,还做了党委副书记。后来淮河机械厂改名叫蚌埠柴油机厂,他一直当厂党委副书记,到 1965 年才退休。1981 年,他从退休改成了离休,能享受红军老干部的待遇。
因为工作的地方离家乡太远了,再加上别的一些原因,李树清后来就只回了六次家。每次回家,他都跟儿子念叨,工作的时候标准要高,可不能搞特殊;生活上要省着点,有吃的就吃,有穿的就穿。要遵守法律法规,好好努力工作,可不能忘了共产党的恩情。
儿子赶到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
李树清到了晚年,一点儿都不倚老卖老,也不跟组织提困难、要好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在公安系统稳稳扎根,工作干得很踏实。
1991 年,李树清病重,生命垂危。儿子一接到消息,就火急火燎地往安徽赶。等儿子赶到医院,李树清已经虚弱得说不出话,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儿子凑到床前,心急如焚地问:“爹,你还认得出我不?我是华龙啊。” 李树清听了,微微点了点头。
没想到,第二天,李树清就走了,儿子伤心欲绝。可祸不单行,紧接着,儿子又收到会泽老家发来的加急电报,说母亲也在同一天去世了。两位老人在同一天离开了,儿子强忍着巨大的悲痛,把后事料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