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和宝玉偷试云雨情,干涉宝玉的感情和婚姻选择,告密以致晴雯和众丫鬟被驱逐,而且弃旧主贾母,改换门庭投向王夫人,她犯了做丫鬟的大忌,为啥还落得贤名?



袭人所做的事,很多的确是摆不到台面上来的,是不道德、为人嗤之以鼻的,可是,贤袭人的高帽子她却稳稳地戴着,最懂曹雪芹的第一评书人脂砚斋,对袭人一贯称呼她为“袭卿”,尊敬之意溢于言表。这也是许多袭人粉最大的底气和抓手。

贾宝玉对袭人的态度,变化极大,从一开始的依赖,到逐渐怀疑、不信任,再到厌弃,袭人离开贾府他也毫无挽留之意,可见宝玉对她从感情上已经彻底消失了,87版电视连续剧对于贾府败落后,沦为乞丐的宝玉无意闯入袭人家,最后他还是执意离开了,可见袭人这个人,在宝玉的心目中,已经被他彻底否定了,这个剧情改编的确符合二人关系的疏离线。

袭人形象的复杂性,非常值得探讨,之所以这个人物可以被解读的如此撕裂和矛盾,有几个层面是不得不说明白的:

袭人和宝玉偷试云雨情,在当时的社会客观背景和贾府客观条件下,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少爷要和丫鬟愉悦一下,说实话这也算少爷贴身丫鬟的职责之一,大家心照不宣,只是不好大喇喇说出来。

这些丫头不仅参与少爷的私生活,事实上也最有可能晋升为少爷的姬妾,只要诞下一儿半女,就是事实上少爷的姨娘了。比如那位相接近宝玉的粗使丫头小红,就是存着这样的心思,大丫鬟们极力打压她,也是减少竞争的一种手段。



袭人无私德却能博得贤名,最核心的问题,是她的行为是否符合当时的普世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她的行为是否符合主子的利益,她对于作为一个奴才的本分和职责,无疑是称职和优秀的,这一点,无论是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她也忠诚于主子,先是贾母、宝玉,后是王夫人,虽说她的忠心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但是,在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她会优先考虑主子的利益,这一点她伶得清,因为她十分明白她的生存和一切都必须依附于主子才可以,这是袭人明白和比较成熟的地方,从她个人利益看,这也算是审时度势了。

所以,袭人是玩透了适者生存法则的人,是个聪明人,这可能就是脂砚斋为啥那么欣赏她的原因吧。

至于她的私心,她又不会公然示人,而且她还有刻意掩盖在自己的贤名之下,说实话,她不过一个奴才,主子们怎么会花费大力气去研究她这个人呢!



一、袭人的“贤”,是那个社会礼教视角下的“贤”

袭人言行举止“温柔和顺”,这是一个丫鬟的本分,她在穿戴上比较朴素,不张扬,至少不如晴雯那般花红柳绿,袭人也“行事稳重”,宝玉都评价她“至善至贤”,总之,她的外化表现符合那个社会的道德标准。

袭人内心活动无论如何想要争荣夸耀,但她从来不表现自己的攻击性,甚至会刻意隐藏自己的攻击性,比如她要训斥芳官的干娘,她就对麝月说:自己不会吵嘴,让麝月好好训那婆子一顿。

实际上袭人很有语言艺术,她也许是怡红院里最能落落大方地和主子们说话的丫头,至于不会吵嘴,其实是不愿吵嘴,袭人已经培养起来了自己的高配得性,不愿与更低级的人纠缠才是。

袭人有管理能力,怡红院里的奴才等级分明,她是首席奴才,她可以说能一言九鼎,她还是很能“立规矩”的。除了晴雯情商低动不动拿她不当回事,其他人没有这个胆量。

她向王夫人进言要“保全二爷名声”,虽说有告密的成分,但不得不说,是识大体顾大局的,王夫人一听,感动到立刻就眼泪盈眶,认为她“深明大义”,立刻就予以了她姨娘的认可。

从上往下看,的确是“贤”啊!



二、人性的确有矛盾性

人性都自私,也必然是矛盾的,青春的袭人与进入青春期宝玉偷试云雨情正始于此,这里面有荷尔蒙的冲动,也有上位的期许,总之,有感情的成分,也有利益的考量,属实属于正常的人性。

忠于事主方面,袭人前面眼里只有一个贾母,后来眼里只有一个宝玉,再后来眼里只有一个王夫人,其实袭人忠于的,始终是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从一个奴才的角度看,她不过是在那个一身一体均属主子的社会,在夹缝中求生存罢了。要知道,袭人全家经历过惨痛的生存困境,这也算是她的求生本能。

她与宝玉的关系,前后的确有言语和行为割裂,但是,不可否认,要想生存好,宝玉的那一套的确行不通,而袭人宝钗的那一套,的确也是社会主流,从这点上说,袭人没有错。只能说她和宝玉价值观不同。



三、曹雪芹早已告知读者袭人的两面性

袭人判词曰:“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就是一方面说她的表面温顺和贤德,一方面说这是白费功夫,都是空的假的,是虚伪的。

袭人之名,就来自宝玉,其用陆游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诗句,告诉读者,其原本就具有诱惑性与攻击性。

与晴雯形成对照,晴雯的标签是“风流灵巧招人怨”,就是说袭人心性道德不如晴雯,她嫉妒晴雯、陷害晴雯,因为晴雯的好,就是令袭人怨恨,二人强烈对比,形成一组镜像。本质上,二人都是悲剧的命运和结局。



袭人之贤是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必然,也是人性扭曲的产物,当人只能表演着求生存、当奴性被包装成美德,袭人之贤是虚妄、虚伪,成了可笑可怜,如果曹雪芹有这样的创作自觉,那他的确大大超越了时代。

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图片来源:87央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