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柴进闪身入去看时,见正面铺著御座,两边几案上放著文房四宝……正面屏风上堆青叠绿画著山河社稷混一之图。转过屏风后面,但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写著道:山东宋江、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


这四大“贼寇”最令朝廷头疼的并不是宋江一伙,而是方腊,这是因为他拥众十余万,且占据着富庶繁华的江南之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和朝廷的税收。史学界认为:“方腊起义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地主土豪,沉重地打击了宋朝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严重削弱了北宋的国力,加速了它的灭亡。”


方腊起义的时间并不长,约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持续到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但其破坏力和规模不容小觑,是整个北宋规模最大的一场内乱。杭州淳安曾出土过一件文物,名为《方腊起义刻石》,如今是淳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该馆仅有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


上世纪70年代,杭州农户王仁杰在挖屋基时,挖出一块粘结黄土的石头,他没有多想便把这块石头搬到水池边当踏脚石。后来一位专家听说此事,便将裹满淤泥的石头搬出洗净,并在石面四周发现刻有文字,经过文博专业研究人员考证,得出结论:这块石头应是北宋时期记录“方腊起义”的刻石。


《方腊起义刻石》重约17.8千克,呈椭圆体,长39厘米,宽度11至16厘米不等,四面阴刻楷书铭文,共11行、87字,释文为:“□□□□庚子十月初九日,睦州青溪县万年乡方十三作逆,名臈,妻姓邵。至十二月出洞,初五烧人家屋,打到杭州,便打秀口,城不开。丑年三月,天兵捉焉。四月廿七日,辛太尉入洞,收下入京,改为严州淳安县。丰源院僧用琴记。”


这一刻石的史料价值非常丰富,方腊起义的时间、地点、攻打州、县的路线、最终结局都交代得清晰准确。刻石者用琴和尚因寺院被烧,无家可归,便用刻刀将方腊起义的全过程刻记下来。


此时字迹斑驳凌乱,看得出用琴禅师并非书法高手。笔画稚拙古朴,起收干脆利落。转折处方笔圆笔皆有。结字舒展开阔,俯仰有致。虽称不上精致严谨,但也古雅可爱,值得细细欣赏。


不论是方腊还是宋江,不论起义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印证了那句名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