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三大战略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一九七九年的春天,一位老人在南国画下一个圈,而这个看似平静的春日背后,暗流涌动。当时的局势紧张,一触即发。
二月十七日,行动终于开始。在许世友、杨得志两位将领的统帅下,二十二万军队从广西、云南两条战线同时向越南发起进攻,自卫反击战就此打响。
战事不仅在南线展开,北方更是前所未有地调动兵力。南线投入九个集团军,北方却整备了三十个集团军,分布在中苏边境线上。从新疆到兰州,从沈阳到北京,所有部队都完成了扩编,随时准备应战。
那段日子,北方边境城市的警报声此起彼伏。为防突发情况,政府疏散了边境三十万居民,以防局势恶化。这场备战的对象正是苏联。
换句话说,我们一边在南方与越南交战,一边在北方严阵以待。这可能是建国以来最危急的时刻,因为中国随时可能陷入南北双线作战的困境。所幸这个最坏情况并未发生,具体缘由容后细说。
二月十七日,战斗打响。炮火过后,部队开赴越南。我军分兵多路,捷报频传。二十五日,第一轮激战后,我军攻克高平。这里是越军引以为傲的军事重地,部署了大量先进武器,驻守精锐。但这道防线在我军面前仅支撑数日就被攻破,足见我军战力。
为达到震慑效果,军队继续推进,摧毁越军暗堡与军工厂。越军节节败退。西线部队也在稳步向前。
作战中我军采取点状进攻策略,专门打击军事目标,同时注意保护民房农田。二月二十七日,部队已抵达越南重要防线谅山。拿下此地,自卫反击战的目标就基本达成。
经过一天的激战,越军竟然准备使用化学武器,我军为了严惩这种行为,立即展开了对谅山的密集轰炸,炮火连天。
没过多久,我军就成功占领了谅山制高点,随后开始追剿溃败的越军部队。
据统计,仅在谅山战役中,越军就损失了上万人之众。
3月5日,我军再下一城,将越军的主力部队346师全歼。这支部队的覆灭,让越南首都完全暴露在我军的火力范围之内。
此时此刻,我军若想南下攻占河内,可谓是轻松至极。但由于自卫反击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大军便开始有序撤离越南领土。
这场战事中,我军深入越南腹地40公里,整个行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越军精心设置的防线形同虚设,我军一路势如破竹。
撤军期间,许世友将军下令执行三项重要任务,让越方尝到了苦头——
第一是收回援助物资。此前我国在军事上援助越南大量武器装备,包括213.8万支枪械、7万多门火炮、12.4亿发子弹和1807万发炮弹。生活物资方面也提供了不少石油、粮食、自行车和药品。
经济上更是给予14亿无息贷款和其他无偿援助。撤军时,这些物资都被收回,导致越南不得不承担巨额军费开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经济发展。
第二是破坏工业设施。由于美军当年未能越过北纬17度线,越南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我军撤离前,将这些设施严重破坏,使越南从一个初具工业规模的国家倒退为农业国。
第三是布设雷区。为阻止越军追击,我军在越南北部和边境地区埋设了面积达289平方公里的雷区。每平方公里都布满了数千枚地雷,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直到现在越南北部的地雷都未能完全清除。
这场持续近月的战事,虽然我军也有伤亡,但军委认为损失在可控范围内。
如今回顾1979年春天那场战事,中国突然对越作战又迅速撤军的举动,不仅让全球震惊,也让各国疑惑不解,不明白中国此举用意何在。
这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当代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无论是开战还是撤军,都经过深思熟虑,绝非一时冲动。其中蕴含着国际、国内等多重战略考量,也体现了小平同志的战略智慧。
今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重要议题。
第一个战略因素值得特别关注。
这个关键战略就是要瓦解苏联构建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赫鲁晓夫在上个世纪50年代掌权后,开始调整对华政策。他认为之前苏联对中国太过慷慨,但他表示,援助可以继续,前提是中国必须付出代价。
1958年苏联的傲慢表露无遗。他们在4月和7月两次未经中方同意,直接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在中国境内建设「长波电台」,还提出要组建「联合舰队」。
中国断然回绝了这些无理要求。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战才获得的主权独立,怎能轻易让人摆布?
苏联见无法如愿,从1959年起开始处处刁难中国。他们突然撤走所有援华专家和科学家,两国关系跌入谷底。而十年后爆发的珍宝岛事件,更是彻底暴露了苏联这个「老大哥」的霸权本质。
到1969年9月,苏联在亚洲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70多个陆军师、总兵力超过100万,还配备了2万多辆坦克、3000多架战机和800多艘军舰。苏方甚至专门调整了边境地区的军区指挥官,安排了更擅长现代战争的将领。
面对威胁,中国积极备战。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969年我军新增3个军部,组建和改编30个师。到当年年底,全军人数达到631万,创下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超过抗美援朝时期的规模。
1969年9月底至10月初,「三北」各军区的陆海空部队接到命令,立即进入战备状态。
中国似乎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
但历史转机随之而来。
这一次,美国选择了支持中国。
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在华盛顿会见基辛格,透露苏方计划对中国发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苏联想争取美国保持中立,但美方认为苏联才是西方最大威胁,支持中国符合西方利益。
得知美方态度后,中国意识到这是打破苏联核威胁的重要契机。中方随即采取两项行动:首先公开感谢美国等国家的支持,同时积极推动与苏方展开谈判。
在了解到美国的立场后,苏联方面不得不谨慎对待对华军事行动。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一旦中苏爆发战争,最终获利的必定是美国。经过深思熟虑,苏方同意与中国展开谈判。
尽管战争危机得以化解,但苏联随即在中国周边开始部署「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试图构建对华包卫网。
勃列日涅夫主导的这一战略体系,意图将印度、朝鲜、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纳入其中,在亚欧大陆上形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