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许世友将军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马上率领部队,准备对越南展开自卫反击战。
开战前,国内舆论普遍认为,越南人好勇斗狠,打仗不怕死,敢跟美国人死磕到底,可能并不好对付,我方要从战略上藐视对手,战术上重视对手,稍有大意就会被咬上一口,极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此时,许世友将军已经七十多岁了,对于这种“唱衰”论调,心下十分的不服,为了表明自己的作战决心,以及鼓励所有前线作战人员,临行前写信叮嘱儿子许光,替自己打造一口棺材准备后事,颇有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决心。
他在信里写道:“如果我在对越战争中死了,就用这口棺材将我安葬;如果有幸能够凯旋而归,便回到老家安度晚年……”
许光接到老父亲的“嘱咐”,不敢忤逆,立刻含泪请匠人们制作了一口红木棺材,完工后一直存放在河南老家。
对于这一口“喜棺材”,因为许世友将军公务繁忙,没来得及回老家看上一眼,即使他离世后,其实都一直没用得上。
众所周知,许世友将军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因而心里对母亲极为尊重及孝顺。
可惜,许世友自从闹革命参加工农红军,一路跟随大部队南征北战,二十几年都难得回到家乡,更别提回去好好照顾过年迈的老母亲了。
1952年,许世友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之时,曾经特地请假返乡探望母亲。因为事前没有提前告知,结果母子两人久别重逢,面对面站在一起时,彼此都几乎快认不出来。
当时,老母亲头发乱糟糟地,脚上的破棉鞋已经露出了脚趾,盯着许世友看了半天:“你是友德娃吧?”
许世友拼命点头,见到老母亲这般光景,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上前搂着母亲就“呜呜”大哭。
七年过后,老母亲不幸溘然长逝,许世友非常伤心,跪在坟头哭诉:“娘,请原谅孩儿忠孝难两全,你生前孩儿未能尽孝,等我百年之后,一定来为你守坟,常伴双亲左右。”
1985年春节刚过,许世友因为身体不好,家人送去医院检查,结果不幸查出了肝癌晚期。消息传开后,许世友的子女以及以前的战友们,都劝他去医疗技术更有保障的北京治疗。
面对这些建议,许世友却予以拒绝,坚持留在南京,他似乎对自己的病情很清楚,有自己的判断,竟然开始给自己安排后事了。
他先是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表示自己时日无多,此生别无他求,只希望组织能够允许他死后进行棺葬,埋在老母亲坟墓旁边尽孝。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土地资源不够富裕,再加上提倡移风易俗,国家推行的是火葬政策,即便是开国元勋们,大都以身作则,没有主动提出过土葬的要求,一般都默认进行火葬甚至海葬。耿直惯了的许世友既然向组织提出了这个要求,这件事便需要开会讨论。
小平同志最后一锤定音:“许世友同志一生戎马,战功赫赫,是一个有着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所以我们也应该特殊对待,我个人同意他的棺葬要求……下不为例!”
许世友接到组织同意土葬的消息,整个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晚年的许世友将军本就比较胖,再加上病情导致的浮肿,完全就像是换了另外一个人的身体,以前那口打造的“喜棺材”根本放不进去他那大体格。
尤太忠将军听说了此事,他和许世友是知己好友,又是河南老乡,两人有着深厚情谊,于是主动请缨,决定给“老战友”重新打造一口棺材,绝不能让他死后太受委屈。
尤太忠亲自派手下去广西各地山林中考察,然后自掏腰包购买了两棵百年的金丝楠木,费尽心思才运送回了南京。
紧接着,在南京军区后勤部下辖的一个家具厂,工人师傅们紧锣密鼓的开始对两棵楠木进行简单处理,并使用红外线烤箱烘烤备用。
师傅们的技艺自然没话说,可是大家已经多年都没跟稀有的金丝楠木打过“交道”,毕竟这玩意儿市场上少见,更别提用它来制作棺材了。
很快,大伙儿发现这楠木的质地实在是太好了,好到采用普通的锯条根本锯不动,几个来回下来,锯齿都快磨秃噜了,木料却只蹭了一道浅浅的缝隙,工作进展实在堪忧。
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结果发现都不尽人意,这样下去肯定会延误工期,吃不了兜着走,赶忙把这个情况,一层层上报了尤太忠将军。
尤太忠一听,心里并没有埋怨大家,他也比较认同大家的说法,事实上这楠木棺材确实不好弄,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来的,连忙派人到处去找“高手”帮忙。
还别说,这南京城里果真是藏龙卧虎,几经走访后,还真是寻找到一家老工艺器社的传人,他家打造的棺材在全国都是鼎鼎有名的,只是并非以此为生,以至于常常找不着人,入行半个世纪了都是如此。
据说,这家老匠人这辈子只亲手做过两口金丝楠木棺材,除了许世友将军之外,在十几年前也曾为一个大人物做过金丝楠木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