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境秀,
乡贤辈出,
是一个地区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今天,你将听到的是《至情至性 广交天下》节选。
的确,董其昌是个善于交朋友的人。翻开他的“朋友圈”就会发现,无论是年长的年少的,为官的退隐的,商贾的布衣的,只要志趣相投,对得上脾气,都能成为朋友。他本来家境贫寒,落魄书生出身,发达了成名了,却也没有忘乎所以,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故而《明史》评述董其昌“性易和,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学识渊博,书画俱佳,尤其身处官场,就算位高名重,却并不热衷于权术权争,虽官亦隐,这样的人,是很多人都愿意结交的,能成为朋友更是何其所幸。
事实上在董其昌同时代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风华绝代的才子,在当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们如果以董其昌为圆心的话,可以发现这些人与他都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如莫是龙、王衡、陈继儒、唐文献、瞿汝稷、袁氏三兄弟、冯梦祯、焦竑、陶望周、袁可立,甚至还有戏曲家汤显祖、高濂、梁辰鱼等。其中焦竑和陶望周是董其昌同科进士,焦是状元,陶为探花。
清代张琦、项圣谟《尚友图》,画中人物有董其昌、陈继儒、李日华、释智舷、鲁得之、项圣谟
董其昌在十七岁时拜了一位私塾老师莫如忠(1508—1588),莫是龙是他的儿子。莫如忠是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著名官员和学者,曾做到浙江布政使,后来退休回乡,朝廷曾一度召唤莫如忠再度出山,而他早已厌恶官场恶斗,坚辞不出,一心在家著述,为董其昌这样的学生授课。
其子莫是龙比董其昌年长十八岁,他们俩亦师亦友,感情特别深厚。莫是龙从小就有“神童”之誉,十岁能写文章,但对科举十分反感,故而一生只是以贡生而终。莫氏父子对董其昌早年学书法的影响是很深的,他曾这样说道:“父子书家,自羲献后有欧阳询、欧阳通,徐峤之、徐浩,本朝则吾郡莫方伯与其子廷韩耳。”就这么几句话,可看出莫氏父子书法在董其昌心目中的地位。在跟随莫氏父子学习期间,正是董其昌刻苦学习书法时期。而莫如忠的确称得上是董其昌的恩师,他洁修自好,笃志治学,对董的成长影响很大。莫如忠对董厚爱有加,在他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崇兰馆集》后,竟然让作为弟子的董其昌来作序,这种做法十分少见,可见莫对董的欣赏和器重,甚至于可以说他料定董将来必成大器。
董其昌二十二岁开始学画,最初指导他的人中便有莫是龙,还参加了他组织的“芟山诗社”(后人也称“华亭文社”)。这个诗社成员达数十位,均系官宦人家子弟,能书会画,同时进行艺术品的收藏。董其昌时常和他们交流,对书画的兴趣,就是在这种环境氛围里培养出来的。
可惜莫是龙未能长寿,五十岁就去世了。董其昌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即便莫去世十多年 后,他还会在夜里做梦时想到他。这也侧面说明董其昌是个念旧情的人,尤其是对他有过帮助和提携的,都会铭记于心。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春申郡望》是“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岁月有痕”辑中的一册,本书从上百位闵行当地历史名人中精心选取了董其昌、叶宗行、秦裕伯等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各有风采。
2025年2月起,第二十二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作者: 吴玉林
朗读: 华理科中 高二1班 陆辰雯
编辑:汤婧娴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