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哭的人,便是不孝,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的人,则为不忠。孔明自出山以来,尽心竭力辅佐刘备,助其三分天下得其一,成就帝业。刘备驾崩后,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保刘禅。北伐之前,他就像父亲一般,写下了这篇《出师表》,谆谆教诲,令人感动。
唐代以来的书家,热衷于抄写四部“名篇”,分别是《洛神赋》《出师表》《千字文》和《滕王阁序》,出于对诸葛武侯的尊敬,只有那些水平极高且自认为书艺已然成熟的名家,才誊抄《出师表》,且书写时必然一丝不苟,笔笔有浩然正气。
目前文物界已知的最早的一部《出师表》书法,出自唐代李邕之手。董其昌曾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王羲之的字潇洒妍美,如龙一般纵横飘逸;而李邕的字浑厚古朴、雄健开张,如象那样敦厚端正。
李邕这件《出师表》本是一部草稿,残存260余字,从开篇一句起,至“先帝每与臣论此事”为止。全卷纵23.5厘米、横183厘米,共46行、现存269个字,字径大小约3.5厘米。这件作品有两大珍贵之处。其一,它是李邕唯一一件墨迹,“碑不如帖”,想领略到他用笔、行笔的具体细节,此作比那些拓本、刻本要细腻真实多了。
其二,此作是李邕的一件练字手稿,“帖不如稿”,没有过多的修饰,笔随心走,从中可以看出李邕用笔的典型特征和来源。此作原本递藏有序,清代曾入内府,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将它夹带出宫。后流落民间,最终辗转流落台湾省,现藏台北故宫。
经过于右任、傅申等人的鉴定,以及碳14、纸张化验等手段作为辅助,确定此作距今已有1300年,于李邕的生活年代相符。李邕这部书法在用笔上有王羲之余韵,如尖锋入纸、一搨直下、欹侧婀娜等,又有盛唐气象,变纵势为横势,变纵长为开张。
赵孟頫的字,尤其是楷书,就是从李邕这里取法的。这部《出师表》笔法丰富,顺锋而入,落笔后衄挫、调锋,行笔遒劲灵活,笔画如锥画沙,力能扛鼎,提按有致,轻重得宜,转折处方圆并用。结字舒朗大气,高低错落,俯仰顾盼,灵活矫健又不失端庄。
把这件作品临摹透彻,不仅能学到正宗笔法,再去学王羲之字会事半功倍,临赵孟頫字则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
而今,我们将李邕《出师表》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我们还进行了纯手工装裱,非常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