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总计组建了12个步兵纵队;按照当时的编制,一个纵队下辖3个步兵师,那么东野部队的正规野战师应为36个。

但是在1948年辽沈战役前,东北我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100万人,其中野战主力超过了70万人。

虽然说东野的步兵纵队和师的编制普遍要大,但肯定也不至于仅靠12个步兵纵队36个步兵师,就能有70余万人。

实际上除了这些正规步兵纵队和师之外,东野还有炮兵、铁道纵队,以及3个骑兵师、15个独立师。



很显然,在其他野战部队类别中,独立师的数量并不算少;如果以传统的3个师可编成一个纵队计,这些独立师也可以编成5个纵队来;那么这部分兵力,便也是相当重要的存在。

东北野战军在编制内搞独立师,其实也算是传统了。

因为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军调集部队挺进东北时,其实除了山东八路军主力和新四军第3师建制外,还有不少来源复杂的小建制单位。

当时率先将大的、完整建制部队改编为主力,一些小建制的部队慢慢就发展成了各独立师;还有些独立师则是抽调部分干部和骨干之后,再重新编成的。

这些独立师在随后有一部分就改建为了正规的野战步兵师,纳入12个纵队36个步兵师体系内。

比如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便是在辽东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基础上编成的;第11纵队,是在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基础上编成的;第12纵队,则是在野战军直属独立第2、第4、第5师基础上编成的。



而在当时的时间段,东北野战军大力组建二线兵团,众多的独立团除了补充野战部队外,又先后编成了新的独立师。

因此到开始前的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总计可指挥15个独立师。

辽沈战役

其番号分别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第2、第3、第4、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师;另外还有冀察热辽军区所属独立第4、第6、第7、第8师。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辽沈战役进行过程中,东北我军继续组建了独立第12、第13、第14师。

这样战前就有的15个独立师,再加上战役过程中新组建的3个独立师,就是东北我军在当时拥有的18个独立师的全部阵容。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时,也是我军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决定出炉之时。

在1948年11月1日时,初步确定东北部队军的番号要从第38军排到第56军,师的番号则从第112师排到第168师。其中特别注明18个独立师的番号,要从第151师排到第168师。

当然,在实际的改编过程中,与原定计划有所不同。



比如军的番号实际编成第38军到第49军,分别对应之前的12个步兵纵队;以长春起义部队为主,改为第50军;其余原定由各独立师编成的军,则未成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东北我军建议,可将12个独立师分别编入各纵队内,如此既便于各独立师增强战斗和工作锻炼,又可以减少成立新纵的直属人数。

所以东野可以特殊地采取每个军辖4个师的编制,这样总计占用12个独立师;而剩下的6个独立师,建议以1个师补入第11纵队、1个师补入铁道纵队,其余4个师改番号后暂时不编军。

而在实际的改编中,基本是按照上述建议进行的(但也略有不同),其大体情况如下:

以东北独立第1师改为第153师,编入第40军;

东北独立第2师改为第154师,编入第41军;

东北独立第6师改为第156师,编入第43军;

东北独立第7师改为第152师,编入第39军;

东北独立第8师改为第160师,编入第47军;

东北独立第9师改为第155师,编入第42军;

东北独立第10师改为第151师,编入第38军;

东北独立第12师改为第157师,编入第44军;

东北独立第13师改为第162师,编入第49军;



冀察热辽(热河)独立第4师改为第158师,编入第45军;

冀察热辽(热河)独立第6师改为第161师,编入第48军;

冀察热辽(热河)独立第7师改为第159师,编入第46军。

除了上述的12个独立师外,还有6个独立师,分别是

东北独立第3师、第4师、第5师、第11师、第14师;冀察热辽(热河)独立第8师。

其中冀察热辽(热河)独立第8师补入了第11纵队的第33师(即第48军第144师),因为这个师当时的实力不强,以一个独立师并入增强实力。

而其余的5个独立师,在1948年11月21日时分别赋予新番号:

独立第3师改为第165师、独立第4师改为第166师、独立第5师改为第167师、独立第11师改为第164师、独立第14师改为第163师。

到1948年12月初时,东北我军18个独立师改编调整最终确定,各师在此后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