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25日下午,解放隆化的战斗已经胜利结束,硝烟还未散尽,在隆化中学前面一班战士正围着一只鞋子恸哭。

此时,前来隆化城视察战果的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司令员程子华正好走到隆化中学。当他看到一班打了胜仗的战士在恸哭时,觉得很奇怪便上前询问:“怎么打了胜仗还哭呢?”



一位战士呜咽着回答说:“我们的班长董存瑞为了掩护全连冲锋,为了减少战友们的伤亡,只身托住炸药包,炸掉了横跨在旱河上的桥形碉堡,壮烈牺牲了。我们在班长牺牲的地方找了半天,只找到了一只鞋子,可能是班长的。现在大家正对着这只鞋子哀悼我们的好班长。”

程子华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勇行为深深地震撼了,在震撼和悲痛之余,这位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兵安慰并鼓励了战士们。



(董存瑞剧照)

他回头对秘书说:“你今晚到董存瑞所在的部队去,搜集有关董存瑞同志的事迹,撰写一篇报道给《群众日报》头版刊登,另外还要写一篇社论颂扬。

后来,程子华亲自写了一篇题为《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社论。

1948 年7 月11 日,冀察热辽党报《群众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文章和《董存瑞同志永垂不朽》的社论,这是有关战斗英雄董存瑞的首次报道。



在时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程子华的重视下,有关董存瑞的英勇战斗事迹很快被宣传出去,最终董存瑞被树立为战斗英雄。

程子华为何无缘授衔?

程子华,1948年10月~1949年3月担任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党委书记。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后,程子华担任第四野战军麾下四大兵团之一的第13兵团首任司令员。

然而,在1955年的全军授衔中,程子华却成为我军16个兵团首任司令员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授衔的“无衔将军”。与此同时,另外15个兵团首任司令员,分别被授予元帅(第18兵团,徐向前)、大将(第2、4、12兵团,许光达、陈赓、肖劲光)或上将(第1、3、5、7、8、9、10、14、15、19、20兵团,王震、陈锡联、杨勇、王建安、陈士榘、宋时轮、叶飞、刘亚楼、邓华、杨得志、杨成武)军衔。



(1955年授衔仪式)

程子华这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兵团司令员,何故无缘授衔呢?坊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认为:

程子华擅自攻打密云,导致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消息提前暴露在国军面前,险些酿成大祸,打乱上级对平津战役的战略布局,因此触怒高层,被早早调离军队系统,以至于后来错过授衔。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倘若如此论断革命先辈们的眼界和胸怀,未免太狭隘了!

先说说程子华为什么没有参加授衔?程子华1949年8月脱离部队到山西主政,按1955年的评衔相关规定“凡是1952年没有参加军队评级,又转到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包括驻外使节,一般都不参加评定军衔工作。”,这就是他后来没有被授予军衔的原因。



为何战还没打完,全国尚未解放,作为兵团司令员的程子华就脱离部队到地方工作呢?

就因为攻打密云?非也!是因为他“多才”!如果结合程子华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政工、经济等方面的才华,再结合当时已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内形势来看,他被调离部队到地方工作,可以说是适逢其时。因为那时国家建设急需一批既懂军事指挥又懂政工、经济等方面的多面手人才,而程子华正是这样一位多面手人才。

“无衔将军”程子华戎马征战的传奇人生

1905年,程子华出生于山西解县城关一个苏姓人家,后被过继给姨妈家改为程姓。

1922年秋,17岁的程子华考进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校期间领头闹抗税学潮,当过学生会副主席。

1926年入党,年底受党组织委派投考黄埔军校。1927年程子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黄埔六期生,从此开始戎马征战的传奇人生。

后来党中央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需要大批干部,于是程子华奉命去广东。



1927年12月底,广州起义爆发,但在敌人的围攻下功败垂成。程子华辗转来到河南驻马店的军阀岳维峻部驻地,受党委派到他哥哥所在的岳维峻部搞兵运(即策反部队)。

程子华在这里当排长,用了一年时间就策反了五个连的兵力,他随后率领起义部队加入红3军团,人数占了整个红3军团1/4。这对当时尚且弱小的红军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而,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上,程子华因领导兵爆有功,毛主席亲自授予他一枚二级红星勋章。

1931年4月,程子华被调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红35军团307团团长、独立3师师长。1933年又担任红5军团主力师第14师师长。

1934年6月,程子华受党中央委派从中央苏区到形势更严峻的鄂豫皖苏区工作。当时,党中央决定红25军主力做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徐海东、程子华与战友们)

程子华原本被组织委派到红25军担任参谋长,但原25军军长徐海东认为程子华是黄埔的高材生,还参加过广州起义,在军事理论和革命资历上都比他深厚,而他自己是泥腿子出身,觉得有很多东西要向程学习,所以主动让贤推荐程子华当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

随后,程子华与徐海东、吴焕先(政委)通力合作,率领红25军踏上长征路。历经千辛万苦,摆脱了敌人一次次的重兵围剿之后,红25军在1935年9月15日,抵达延川县永坪镇,胜利结束长征。

令人佩服的是,红25军孤军北上,居然成为我军长征结束后罕见的一支不减员反而增员的部队!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和陕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会师,后合编为红15军团。程子华任红15军团政委,徐海东任军团长,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在劳山战役中,前线指挥员从缴获的文件中获悉,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已到甘肃省武山县西南。这时有人提议要红15军团前往关中的长武、三水迎接中央红军,时任陕甘晋省委书记朱理治征求正在后方养伤的程子华意见。

程子华认为此举不妥,他建议红15军团继续向南打,调动西安敌人北援,以此减轻中央红军的压力。当程子华躺在担架上,到前方召集徐海东、刘志丹、聂洪钧、高岗、郭述申等人开会,把上述意见讲明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后来实践证明这个作战方针非常正确。

红15军团经过劳山、榆林桥两次作战,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同时还缴获了大批物资,这才有了后来徐海东送中央红军5000大洋,解燃眉之急的桥段。

后来红15军团和红1军团并肩作战,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



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1937年9月,程子华被调回家乡山西,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人民武装部部长。

程子华还兼任中共北方局委员、中共战动总会高级党团书记,实质上相当于我党派驻战动总会的实际负责人

  • 程子华出色的政工才干

展动总会国共两党人都有参加,所以工作环境异常复杂,但是程子华却做得游刃有余。他在任期间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仅利用战动总会为国共两党抗日队伍提供后勤保障,而且还巧妙利用这块牌子建立起晋西北32个县的基层政权。

这让贺龙领导下的120师,可以很好地扎根在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里发展。

另外,程子华还趁机拉了一支武装队伍——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后来这支队伍壮大成工人自卫旅,成员大多来自太原兵工厂。

当时,程子华一直拖着病躯工作,身体十分虚弱,时常发烧、腹泻、伤口疼痛等,但是他的工作表现仍然非常出色,获得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1938年7月4日,毛泽东和刘少奇还特意给带病工作的程子华发了一封电报。

程子华30日电悉
一、动委会工作已经获得很大成绩,望在各方面进行巩固。……
二、你的身体现在怎样?是否好了些?我们想找人来代替你的工作,使你能休息,但至今尚未找到人。望你特自珍重,并由北方局补贴你100元看病,由省委付给你。……

程子华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医生获悉后,让他拿这笔钱来买几只鸡补营养,可是程子华拒绝了,他说:“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我的关怀,但这笔钱我们不能动用,你们要知道他们在延安要比我们困难的多。”

1939年1月,程子华奉命前往冀中,任冀中军区和第三纵队的政委,跟吕正操搭档工作。



(剧照)

鉴于冀中武装部队大多是由旧军队和农民部队改编而成,军政素质参差不齐,程子华从延安带过来一批红军老干部和知识分子一同前往,随后把这些骨干分子分配到各分区、团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

部队经整训后,军政素质大幅提升,后来茁壮成长为能攻善守,敢打敢拼的主力兵团。

  • 程子华与地道战的渊源

冀中平原的地道战也许大家都熟知,但是不一定知道程子华之于地道战,功不可没。地道战的创始人是旷伏兆(开国中将),但程子华却是公认的地道战卓越组织者和领导人。

冀中平原无险可守,冀中人民为了坚持在平原上抗击日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开展了地道斗争。



早期的地道由“蛤蟆蹲”、“螃蟹洞”发展成带出口的多口小地道,但只能用于躲避敌人的搜捕。这种只能藏不能打,敌人来了就钻地洞,一旦被发现只能束手待毙的斗争方式在当时引起争议。

上级领导对这种斗争方式看法不一,一时间把它定性为“逃跑主义”的意见占了上风,冀中地道斗争抗日被迫停滞。

1941年冬天,程子华带领一支30余人组成的工作组,深入到开展地道斗争较早的蠡县、高阳等县的农村地区,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实地调查。

1942年,程子华以亲身体经历和实证调查为依据,主持编撰了29000字的《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一书,总结介绍了冀中人民武装抗日战争的历程,论证了冀中人民在平原地区开展地道斗争是保存自己,反击敌人的有效斗争形式。

经调查发现因地道遭受损失,大多是由于地道不完善所致,掌握了大量事实和情况后,程子华向区党委报告认为对地道斗争应予肯定和推广。



他以翔实的数据和大量实证调研案例让区党委和军区领导统一了认识,至此,地道战这种斗争形式才得以在全区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起来。

地道战在程子华等人的领导下成了冀中平原上打不烂,摧不垮的“地下长城”,原本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也变成了敌人攻不克的要塞。

  • 多面能手程子华在冀中抓经济建设

在冀中工作期间,程子华不仅抓军事、政工了得,他还展露了出色的经济管理才华。

1939年7月,冀中发大水,河流决堤,冀中一片汪洋,部队没吃的,群众也无法生活,这给根据地的军民造成极大的困难。

这时,程子华带领军民搞起了合作社,组织人员到冀南去购买粮食、棉花、种子,停杀耕牛,进行生产自救。各项生产活动在有序进行,1940年冀中夏粮终获大丰收!



程子华把冀中搞合作社成功的经验,在冀察豫边区推广,开会介绍如何办好合作社,其搭档吕正操在下面边听边感叹:“老西儿真会算账。

1943 年8 月,程子华出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晋察冀军区副政委,辅助聂荣臻工作。抗日后期聂荣臻和萧克赴延安工作后,程子华接替他们出任晋察冀代理书记、军区代理司令员兼政委。

在这两年里,程子华不仅主持了晋察冀的政治、军事工作,还全面主持了晋察冀的经济工作,兼任晋察豫第一任工商局长和经委主任。程子华这位多面能手,让聂荣臻惊叹不已:“没想到你程子华不光会打仗呀!

从1939年1 月到1945 年8 月,程子华和战友们领导冀中军民在广袤的冀中平原与日伪顽浴血奋战长达7 年之久。



(剧照)

1945 年10 月,程子华奉命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军委员、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47年夏,程子华被任命为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司令员。

是年林彪发起秋季攻势,程子华部领到的任务是:出击北宁线之锦榆段,切断东北敌人和华北敌人的联系,诱沈阳地区之敌南调,寻机在运动中歼敌,策应我军东北主力部队作战。

程子华率部以高度机动的运动战,在十天内三战三捷,一度占领了锦州机场,敌人被迫从铁岭调兵南下。

这场秋季攻势程子华所部在9月14日~11月4日的50天里,共歼敌27900人,有力地策应了我军其他部队在东北战场的作战。

1948 年,程子华亲自指挥了隆化战斗。这个据点易守难攻,我军曾在1947年5月试过拔除,但未能攻克,这次终于拿下。正是在这次战斗中涌现了一位鼓舞全军士气的战斗英雄一一董存瑞!



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正式成立,冀察热辽前方指挥所奉命改称第二兵团,这也是东北野战军成立最早的两个兵团之一。程子华担任第二兵团首任司令员。

  • 程子华指挥塔山阻击战

1948年10月上旬,程子华指挥第二兵团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在塔山阻敌驰援锦州。程子华用抗日时期在冀中平原村落防守的经验构筑工事,采取坚守和反冲击相结合的战法,在塔山浴血奋战6天6夜,寸土未失,圆满完成阻击任务!



塔山阻击战之于辽沈战役有多重要?

先打锦州关上东北大门,全歼东北敌军!”这是毛主席亲自拟定的解放东北的作战方针。

锦州是辽沈战役胜负的关键,而能否攻下锦州关键在于我军否能守住塔山阻敌东进兵团驰援。因此,塔山阻击战打的非常激烈,国军先后调动11个师的兵力轮番攻击6天6夜,付出惨重代价,愣是跨不过这座小土坡。

当然,这场被载入史册的著名野外阻击战,对于我军来说也是一场不惜代价的血拼。当时,林总指挥给前线指挥所发电报时霸气地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塔山阻击战是程子华戎马生涯的高光时刻,他的战斗指挥才华不容小觑!



1948年10月下旬,程子华又奉命率领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随后,中央又令华北第2、第3兵团、先期到达冀东的东北先遣兵团、冀热察军区部队统归东北先派遣兵团首长程子华指挥。

他们担负分割平张线,吃掉傅作义的35军和104军主力,切断傅作义集团退路,以期实现东北野战军联手华北野战军包傅作义集团饺子,解放华北的战略意图。

就在东北先遣兵团入关途中,程子华下令攻克密云城,歼敌6000余人。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此举让傅作义察觉东北野战军已经提前入关,赶紧收缩部队,急令其麾下嫡系王牌第35军回防北平,因此受到毛主席的批评。



毛主席在致电东北先遣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和林彪的电报中指出:“不以后卫军打密云,而以先头军打密云,致耽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你们尚未赶到,35军及怀来之敌即已一起东逃,你们到后毫无事做,空劳往返。虽然如此,但你们仍需星夜赶进。希望杨罗耿能于6日夜或7日早在下花园、新保安线上抓住35军及104军主力,而怀来之敌亦未跑掉。”(《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第321页)

这段小插曲后来被某些人解读为程子华被调离军队到地方任职的原因。其实客观来讲,这是种说法是不妥的,理由有三:

其一,从结果来看,敌35军及104军主力后来也没有跑掉被歼灭了,并未对我军造成实质性的重大损失。

其二,按上级电报的意思,打密云是正确的,只是不应该用先头军打,应该用后卫军打,所以虽有错但也不至于因为这点就把一位资历深厚,战功赫赫的兵团司令调离部队。

其三,程子华指挥第13兵团刚打完塔山阻击战,尚未休整就奉命入关,抢得包围北平的先机,在各方努力下,最终迫使傅作义率部起义,北平和平解放,其功不可没。



北平和平解放后,程子华还短暂担任了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委。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程子华奉命率领第13兵团4个军沿平汉路南下,和其他部队一路打到湖南。

湖南省解放后,1949年8月,程子华奉命调往山西省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省政府主席,参加新中国经济建设及政权建设的领导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历任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商业部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中共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1991年3月30日,这位战功赫赫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中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者程子华,在京逝世。

百战将军千古,革命先烈精神永长存!谨以此文致敬“无衔将军”——程子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