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航拍。


民族团结一家亲。


“大漾云”高速公路。


云龙一中。


诺邓村。


太极秘境。

2015年以来,大理云龙各族儿女积极应对经济下行、要素短缺、疫情反复等严峻挑战,勠力同心、踔厉奋发,破解了一大批急事难事,办成了一桩桩大事喜事,力推了一揽子新事要事,实现了水电移民“两个第一”目标,交出了脱贫攻坚圆满答卷,夺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稳中求进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云龙县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峡谷”中求生存,在“悬崖”上谋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破难题,开拓进取、逆势奋进,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8.81亿元,是2015年的2.19倍,年均增长5.6%;人均GDP达43339元,是2015年的2.3倍,年均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5.63亿元,是2015年的1.59倍,年均增长4.7%。

十年来,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实现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翻一番。

坚持以民为本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云龙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尽锐出战、全力攻坚,打赢了这场艰中之艰、难中之难的硬仗,全县4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摘帽,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2533户48342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云龙县先后建成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县6032名群众实现了最大规模的幸福搬迁。通过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就业、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部分傈僳族群众,从出门靠溜索、取暖靠火塘、做饭靠烧火,变为如今出门坐公交、上楼用电梯、做饭用电器“一跃跨千年”的历史性转变。

如期脱贫摘帽后,云龙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抓实“一平台三机制”,累计精准识别监测对象2140户7190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471户5168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2624.12元,同比增长11.03%;发放小额信贷贷款10067笔、4.72亿元。为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云龙县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获得云南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称号;3个村获得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房功能提升项目试点,73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果获批实施,15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成果正抓紧入库,11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初步完成。

狠抓项目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

云龙县把优质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突出工作重点,紧盯关键环节,大抓项目、大抓投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实施好以水、电、路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蓄积全县经济发展动能。

全面加强骨干水网建设。累计完成水利投资21.22亿元。新建小(一)型水库4座,巩固提升小(二)型水库21座,治理重要河流河道76公里。新建和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887件,实施集中供水工程559件,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全面完成云龙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管网完善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Ⅰ级A标。正在实施云龙县排水防涝、云龙县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等项目,预计2025年将全面完成建设。

全面拓展通信网络建设。累计投入电网建设资金5.05亿元,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实施宽带扩容和“宽带乡村”工程,建成4G基站605个、5G基站425个。实现5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光纤网络和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总投资2480.51万元的2024年中央农网第一批配网建成投运。500千伏长新输变电项目有序推进。

全面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聚焦农村公路,持续提升通畅通达率,全县通车里程达5347公里,乡镇公路硬化率、行政村(社区)通村公路硬化率、自然村通路率均达100%。聚焦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谋划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大漾云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云永”高速公路稳步推进,“云泸”高速公路积极向上争取启动实施,云龙境内仅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48.99亿元。

全面加强重点项目推进。成功申报并启动实施总投资4500万元的国家级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项目和总投资8093.4万元的国家级偏远镇村生活垃圾小型化分散式焚烧处理试点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云龙县城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获得省级优秀典型奖补资金1500万元。

坚持因地制宜 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云龙县紧紧围绕“2+1”产业体系布局,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齐抓,着力优存量、扩增量,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4.8:37.1:38.1。

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百亿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9家,完成42个绿色和有机食品产品认证,诺邓火腿、云龙茶入围“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2024年种植白芸豆3万亩,云龙白芸豆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种植高辣度辣椒1.6万亩,椒农收入达0.5亿元;种植烤烟4.37万亩,实现烟叶种植户售烟收入2.03亿元,是2015年的1.51倍。全县肉牛存栏144378头、出栏52660头,肉牛存栏居全州首位,肉牛数字化系统建成,关坪乡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投入运营,“肉牛中转仓”建设项目正在实施。2023年农业总产值实现42.14亿元,是2015年的1.94倍,年均增长6.9%。

全面推进绿色能源和清洁载能产业发展,积极构建“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格局。漕涧梁子、清水朗山2个集中式风电场,风电电力装机达18.9万千瓦。建成新松坡等6个集中式光伏电站,光伏电力装机达50.3万千瓦。功果桥和苗尾两大水电站,水电电力装机达230万千瓦。总装机49.425万千瓦的1个集中式风电场项目和7个光伏电站项目纳入省级建设清单,计划2025年建成并网。新增规划装机451.5万千瓦的24个新能源项目。规模以上水力、风力发电产值达17.57亿元,2024年发电量达81亿千瓦时。云龙银铜矿启动重组,有色金属冶炼总产值突破1.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5.63亿元,是2015年的1.59倍,年均增长4.7%。

全面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千年盐邦 幸福云龙”文旅品牌,构建云龙“一核两区四线”的旅游发展格局,以诺邓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澜沧江高峡平湖景区和怒江峡谷门户景区,打造以天然“太极”为中心的“千年盐马古道”旅游线,以诺邓特色小镇为中心的古镇古村古桥“历史文化”旅游线,以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云龙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中心的“生物多样性体验”旅游线,以苗尾·功果桥水电站库区为中心的“澜沧江健康休闲”旅游线4条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创建诺邓省级金牌旅游村、宝丰古镇省级“最美乡愁地”。诺邓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宝丰古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州级终验评审。完成投资9000万元的诺邓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澜沧江生态旅游合作开发项目苗尾乡小甸基地正式运营,天灯海坪十三度风帐篷营地投入运营。

坚持以民为本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云龙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民生实事。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4元,是2015年的1.61倍,年均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3元,是2015年的1.96倍,年均增长7%。2015年以来,民生支出累计达147.6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17%,各族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为舒心,更加美好。

着力提升教育及就业条件。累计投入8.4亿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67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加固改造校舍及附属设施1.7万平方米,做到了全县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云龙一中实现整体搬迁,并被认定为“云南省一级三等普通高中”。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16万人次,发放创业扶持资金8.5亿元,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达65.5万人次,年平均工资平均增幅达45%。2024年全县市场主体达24416户,比2015年8327户增加了16089户。2024年全县商标有效注册量达1113件,比2015年93件增加了1020件。

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累计投入2.58亿元完成县疾控中心、县中医医院迁建及县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县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由11个增加到24个,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县中医医院被评定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所有乡镇中医馆实现全覆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纵深推进,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医保打包付费、人才柔性流动和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两定机构”100%开通电子凭证结算服务,医保码在挂号、取药、门诊结算等场景实现全流程应用。所有村卫生室顺利开展慢性病处方结算报销,17家定点医疗机构和8家定点零售药店开展刷脸医保结算业务。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净增扩面,参保人数累计达197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报销支出11.67亿元,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9.14万人,家庭医生签约12.64万人。新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健康县城建设工作持续开展。聚焦“一老一小”,创建13个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普惠性养老、育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着力夯实平安法治基础。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全面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平安云龙、法治云龙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建立防汛“1262”预警响应机制,完成云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搬迁工作,建成首批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固定作业点,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完善“大党建+大统战”格局,建成全省首个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2021年被命名为第三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目前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个、省级21个、州级76个,命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级1个、州级2个。

坚持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厚植

云龙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拓展云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持续增绿添绿,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工程。大力实施农村改院、改厨、改路、改厕、改墙“五改工程”,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全民义务植树530多万株,完成1万亩森林抚育工作,实施退耕还林11.83万亩,人工造林2.3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聘用生态护林员1700人。十年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净增667.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64.8%提高到70.74%。成功列入全省10个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县之一,圆满通过省级核验。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要生态环境指标稳中向好,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为优。239件河湖库渠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水质考核点100%达标。蚂蚁森林和云龙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分别入选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2024年“蚂蚁森林云龙五宝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入围“首批中国OECMs潜力案例”,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6)“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实践案例”边会进行分享。天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申报为“2024年度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24年,第五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年会在云龙天池保护区圆满召开。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培植高原特色农业。2024年底,全县种植泡核桃130万亩、生态茶4.2万亩、麦地湾梨4.8万亩、花椒4.4536万亩、林下中药材5.2万亩,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本版文图由云龙县委宣传部提供)

来源:大理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