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2022年10月入选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来,锚定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五大提升工程”,聚力打造西部地区脱贫县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1
实施脱贫成果提升工程
打造巩固衔接的示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必须长久、永久坚守下去,才能切实维护和巩固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平利县委书记杨军(右)调研春茶采收工作。
平利县作为秦巴山区连片特困脱贫县,首要任务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紧盯监测对象和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个体,以农村5.9万户19.1万常住人口为对象,通过信息化、网格化做好日常排查、风险研判,严把“纳入关”和“退出关”,做到早发现、早帮扶。 狠抓两业稳定增收。落实促进脱贫人口稳增收“二十条”政策措施,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富硒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扶持办法》,每年编制预算3000万元奖扶资金,壮大茶叶、绞股蓝、生猪、富硒粮油、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7万人。创新组建以村集体经济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乡村建设服务公司,带动4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探索防止返贫办法。将残疾人、大病救助对象等特殊困难群众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层次、差异化救助需求。制定《平利县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救助办法》,2024年开展专项救助5批次69人,兑付资金114万元。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90人次,发放残疾人各类补贴资金772.9万元、救助资金15.4万元。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884人次,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786人次,实现应助尽助。
2
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打造和美乡村的示范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浙江20多年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为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平利县率先从“投入少、见效快”的人居环境抓起,按照“点上抓示范、面上促提升”要求,常态长效开展“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2023年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下硬茬治脏治乱。创新推行人居环境整治“红黄旗”制度,以高速路口、主干公路沿线、城镇周边、景区周围、社区附近等重点区域为突破口,采取“清、拆、改、建、管”五项举措,让农村人居环境由“脏、乱、差”向“净、齐、美”转变。 花力气改厕清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改厕模式,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51429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5%。全面推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全县137个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91%。紧扣“三基本”要求(基本看不到污水横流、基本闻不到臭味、基本听不到村民怨言),加快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项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7.6%。 出实招示范引领。以“千万工程”示范创建村为重点,整院落一体推进农房改造提升500余户。严把星级和美庭院创建标准,在交通便捷、群众改造意愿高的乡村院落,以“卫生整洁环境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养花种树生态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为标准,创建星级“和美庭院”4754户。走进平利,5万户徽派民居与自然山水相映生辉,绘就了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3
实施富民产业提升工程
打造产业兴旺的示范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平利县牢记总书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殷殷嘱托,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首位产业,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56亿元,连续四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建设因茶致富示范区。2021年以来,将扶持重点从建基地转向提质效,精细管护每块茶园,倾力帮扶每家茶企,全面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和亩均效益。全县发展茶叶20万亩、绞股蓝5万亩,其中标准化茶园10万亩,建成万亩基地镇10个、千亩示范村65个,实现了“人均一亩茶叶园、户均增收一万元”。建设链式发展先行区。坚持龙头引领、科技赋能,每年筹措1.3亿元资金用于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累计培育茶企270家。修订“平利女娲茶”省级地方标准,连续10年质量抽检100%合格。深化院地合作,强化招才引智,创新研发“金陕红”“叶叶金花”“平利绞股蓝”等新产品,改扩建绿茶生产线35条,新建红茶、黑茶生产线12条,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建设两山理论转化区。扎实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科学论断,深入挖掘茶文化和女娲文化,对秦汉古茶制作技艺进行恢复与还原,成功研制秦汉古茶,在全国开设200多家门店、500余家网店。“平利女娲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品牌价值达到22.58亿元,平利成为陕茶出口最强劲县区。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新貌。
4
实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
打造城乡融合的示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平利县从农村最基础的事抓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做起,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让人民生活更舒适。 编好村庄规划。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县长办公会议推进,县财政落实专项资金,按照《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务实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面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的目标。 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比例达到89%,镇通三级路比例达到82%,群众出行条件显著改善。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4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39处、电力配网工程191项,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供电可靠率达到100%,行政村快递服务、光纤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 提升公共设施。实施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三个紧密型共同体”建设,提升改造农村校舍19处,新增学位4600个,“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有效解决。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县医院迁建、中医院扩容、妇幼保健院提升项目建成投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5%、99.7%。全县累计建成村(社区)卫生室159个,建设镇(区域)敬老院17个、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36个,基本满足群众养老、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需求,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5
实施乡村治理提升工程
打造乡风文明的示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平利县坚持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强化“自治”固本。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行民风积分超市、“红黑榜”等做法,规范“一约四会”运行,完善信息沟通、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协商议事等制度机制,促进形成互动式、合作型的治理关系,村(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100%。 强化“法治”保障。以三级综治中心为平台,按照“多网融合、一网多用”的原则,优化调整网格员2158名,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省级6个、市级72个,蒋家坪村被评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平利县连续三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强化“德治”润心。从农村厚重的乡土文化中挖掘道德规范、公序良俗等传统德治文化资源,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县创建县级以上卫生村113个,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52个,11个镇全部创建成县级以上文明镇,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超75%。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下一步,平利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推动平利乡村全面振兴,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系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委书记)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