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诚轩倒闭后,银元拍卖价对标字画官窑的情况少了很多,但背后的资本肯定不甘心,好不容易抬起来了,怎么能回到过去呢?
2024年的秋拍收官之战完美落幕,出现了去年的“币王”: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上海泓盛拍卖价高达1932万。终于不是张作霖纪念币、大清银币长须龙、孙像地球币这些老面孔了。
2024年的“币王”: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
“中外通宝”银币的产生与香港造币厂紧密相关。1864年,香港立法局决定创办造币厂,以统一香港货币。两年后,即1866年5月7日,该厂正式启用,位于铜锣湾,耗资40万元,是英国皇家造币厂在香港的分厂。
然而,由于民众对新制的香港银元接受度不高,加上营运成本高昂,造币厂在短短两年内累积亏损达34万元,并于1868年6月宣布停办。
香港造币厂的初衷是取代当时在香港流通的墨西哥银元,但未能如愿。为了更易被中国政府接受,造币厂刻模试制了一套名为“上海壹两”的样币,正面采用龙形图案,背面则是英国皇室及勋章图案。
上海壹两射线版,2021上海泓盛拍卖:874万
这套样币送交北京但未被认可。随后,英国驻北京公使馆参赞建议采用海关平制币,于是制成了“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五枚一套的样币。但遗憾的是,由于清廷对机器制造银币不感兴趣,香港造币厂最终决定关闭。
“上海壹两”及“关平壹两”样币是香港造币厂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旨在谋求自身存续及利益最大化。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也诞生了两种著名的银元大珍。
“上海壹两”的版式以龙图外圈芒线区分,主要分为有射线版和无射线版。而上图那枚“中外关平壹两”,拍出天价的原因可能是“错版”。
上海博物馆藏:中外关平壹两
首先是P盒标注年份的错误,前文说了这种银币最早也是1866年开始铸造,但盒子上却标注1854年。
其次对比上博馆藏,根据“十味生”老师的说法,拍卖品的图案背逆了180度。总共也就“传承有序”了七枚,这一枚还出现了错版的情况。
再加上淡金红色的顶级包浆,拍出这个价位,用拍卖炒作的思维来看,含金量还是挺足的。
写这种关于“大珍”的文章,必然会有很多人发出类似的银币出来,说自己手里也有。但还是老生常谈,没有“传承有序”就不可能上拍,除了被骗别无他法。
拍卖现场
上海有两枚,英国皇家造币厂一枚,剩下的都是古德曼、张秀青、耿爱德等知名藏家所有,流传的过程也基本清晰。民间就算有流出,考证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不是随便发点图片就能得到认可的。
据说日本银行也藏有一枚“中外通宝”,这是因为当年大阪造币局成立后,聘请铸币前厂长乾打曾任职该局。
乾打去世后,其家人将模具与全套样币交给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收藏,要是他们以前偷偷用模具铸了点,没准以后真会出现“新品”,但这种概率其实也不大。